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方法探讨:导管直接溶栓与下腔静脉滤器的应用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可能导致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后遗症。正确及时的治疗可以减少这些并发症的发生。目前,抗凝、溶栓和手术取栓是主要的治疗方法。然而,单纯抗凝治疗的效果有限,溶栓治疗则被认为是基本治疗方法,尤其是采用介入手段进行导管直接溶栓,可以有效恢复深静脉主干通畅性和保存深静脉瓣膜。手术取栓虽然也有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其创伤大和术中出血量较多,通常只用于特殊情况下。因此,溶栓结合抗凝治疗已成为临床上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手段。
导管直接溶栓的优点在于可以快速溶解血栓,保存患肢近端深静脉瓣膜,减少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发生。同时,尽可能多地溶解血栓可以使主干静脉尽可能地通畅,并使大量侧枝开放,改善静脉回流,降低静脉压,缓解胀痛和水肿症状,有利于恢复肌肉泵功能。导管直接溶栓的指征主要是中央型和混合型的病人,只要发病在5~7天以内,都可以考虑这种治疗方法。使用Unifuse导管溶栓可以获得更好的疗效。
在选择溶栓药物和剂量时,尿激酶、链激酶和重组型t-PA是常用的溶栓药物。由于链激酶的出血发生率高和药物过敏反应,目前临床上较少应用。尿激酶和重组型t-PA的疗效和并发症相似,但尿激酶的治疗剂量的费用相对较低,因此被认为是更明智的选择。导管直接溶栓的总疗程平均剂量为152.30±79.06万IU,相比全身溶栓治疗,局部治疗可以大大降低全身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安全性。
导管直接溶栓的途径和方法包括颈内静脉、股静脉、腘静脉、大小隐静脉等置管途径。穿刺部位根据患肢的静脉顺行造影和DSA情况而定。溶栓导管需要直接插入血栓内,尽可能使注射溶栓药物方向与静脉血流方向一致。微泵向溶栓导管内注入尿激酶,初始1/2~1小时内注入20~25万IU,随后4万IU/小时持续推注。溶栓结束的指征包括腘静脉以上主干静脉连续通畅、两次造影溶栓结果无进展、外周血纤微蛋白原含量<1.0g/L。
肺栓塞是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严重并发症。下腔静脉滤器的置入可以有效预防肺栓塞的发生。因此,在导管直接溶栓治疗时,放置下腔静脉滤器是必要的。滤器置于双侧肾静脉开口与髂总静脉分叉之间,约在L2~L4水平。这种治疗方法既可以提高溶栓效果,又可以减少出血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疗效良好而且安全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