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慢性乙肝的母婴传播:疫苗、免疫球蛋白和抗病毒药物的作用
慢性乙肝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母亲如果感染了乙肝病毒,可能会将病毒传给自己的孩子。根据《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单独使用乙型肝炎疫苗可以阻断87.8%的母婴传播。然而,对于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需要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剂量应不少于100 IU,并在不同部位接种10 μg重组酵母或20μg中国仓鼠卵母细胞(CHO)乙型肝炎疫苗。这样做可以显著提高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接种第二和第三针乙型肝炎疫苗的时间分别为出生后1个月和6个月。
如果不采取阻断措施,乙肝病毒感染母亲所生的孩子在两年内有60%的几率感染上HBV。表面抗原和e抗原均阳性的母亲所生的孩子感染风险约70~90%,而表面抗原阳性但e抗原阴性的母亲所生的孩子感染风险约10~40%。乙肝病毒可以通过宫内感染、产时感染和产后感染传播给新生儿。
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可以立即清除从母血污染进入婴儿体内的乙肝病毒,因此越早注射越好,最好在出生12小时以内。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联合免疫的方法可以使乙型肝炎母婴阻断率提高至95%。需要注意的是,乙肝妈妈所生的孩子乙肝疫苗的接种剂量比一般孩子的剂量大一倍,应接种重组酵母乙肝疫苗10微克或中国仓鼠卵母细胞乙肝疫苗20微克。同时,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不能在同一部位注射,否则会失去它们原来的作用。
一些研究表明,在出生后12小时内先注射1针乙肝免疫球蛋白,1个月后再注射第2针乙肝免疫球蛋白和第1针乙肝疫苗(在不同部位注射),间隔1和6个月再接种第2和第3针乙肝疫苗的方案效果会更好。但是,这一做法往往得不到大多数医生和母亲的认同。母亲担心注射过晚,自己的孩子会受到乙肝病毒感染;医生则认为这种做法与计划免疫规定的时间不一致,可能会漏种。
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发生率与母亲体内乙肝病毒DNA水平和e抗原状况密切相关。阻断失败的病例大都发生在乙肝妈妈血液中乙肝病毒DNA含量在107拷贝/毫升以上的孕妇。这些妇女母婴阻断失败率可高达20%以上。因此,对于病毒复制量很高的乙肝病毒感染母亲,可以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在妊娠28周以后使用拉米夫定或替比夫定等比较安全的抗病毒药物,降低母亲血中HBV DNA水平,进一步提高乙肝病毒的母婴阻断率,使母婴阻断失败率降低到5%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