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道间质瘤:病理特征、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分析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GISTs)是一种源自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占据了消化道间叶肿瘤的大部分。这种肿瘤类型包括了以前所称的“胃肠道平滑肌瘤”或“胃肠道平滑肌肉瘤”,但作为间叶组织发生的肿瘤,胃肠道平滑肌瘤或肉瘤的概念并未被排除,只是它们在当前的临床病理诊断中仅占少数。
由于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程可能短至数天或长达20年。恶性GIST的病程相对较短,多在数月以内,而良性或早期者可能无症状。主要症状取决于肿瘤的大小和位置,常见的症状包括胃肠道出血、腹痛、包块、消化道出血和胃肠道梗阻等。腹腔播散可能导致腹水,恶性GIST还可能伴随体重减轻和发热等症状。
手术切除是胃肠道间质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通过局部切除或楔形切除来去除肿瘤。然而,高危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率较高,达55%~90%,其中80%在术后1~2年内出现局部复发,半数患者同时出现肝转移。即使再次手术切除,生存率也难以提高。原发灶切除彻底无转移灶者的5年生存率为54%,而不能彻底切除或转移者的5年总生存期则小于35%,不能切除者的总生存期为9~12个月。
对于复发或合并转移的胃肠道间质肿瘤,伊马替尼作为选择性kit/PDGFRA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已被广泛应用于手术不可切除及转移性病例的治疗。伊马替尼的使用使得GIST的治疗发生了革命性的进步。然而,伊马替尼的耐药发生率高达63%,10%~30%的胃肠道间质肿瘤表现出原发性耐药。舒尼替尼是一种有效的替代药物,能抑制多种受体酪氨酸激酶活性,包括VEGFR1-3,CD117,KIT,PDGFRA和PDGFRb,并且可以抑制对伊马替尼耐药的突变类型。
胃肠道间质肿瘤的预后与多种因素相关,包括肿瘤部位、大小、核分裂像、肿瘤术中是否完整切除、组织学类型、免疫组织化学类型、增生抗原表达、增生倍数、性别年龄、突变类型等。目前,尚无统一的预后标准。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最大直径和有丝分裂比率与形态学和预后密切相关。基因突变位点的不同也与肿瘤的恶性程度相关,KIT外显子9和外显子11突变的胃肠道间质肿瘤术后复发率较高。近年来,基因突变和肿瘤发生部位已成为评估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