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理解经皮椎间孔镜(PELD)技术:手术选择、风险规避及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经皮椎间孔镜(PELD)技术的不断改进与发展,现代PELD手术为外科医生提供了优质的图像和清晰的脊柱解剖结构,并能帮助医生分析导致患者疼痛的病理原因。通过诊断性和治疗性的PELD腰椎微创手术,我们对椎间盘源性疾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然而,随着该技术在国内的广泛开展,也出现了不少的临床问题和疑问。
首先,PELD技术并非新近发展起来的新技术,而是经历了微创脊柱外科内镜技术的发展历史。自20世纪40至50年代起,Valls和Craig等人就开始应用后外侧入路行椎体组织活检,奠定了经后外侧入路的腰椎微创手术基础。PELD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经皮髓核化学溶解术、经皮穿刺髓核切吸术、经皮激光椎间盘切除术,以及关节镜辅助下椎间盘摘除术。1997年,Yeung等人研究出第三代脊柱内窥镜YESS系统,标志着这一微创技术逐步走向成熟。随着脊柱内窥镜技术和手术器械的不断改进和发展,以及先进手术设备如激光、射频、手术导航和手术机器人系统的临床应用,PELD技术发生了革命性改变。
其次,如何正确选择YESS技术与TESSYS技术?YESS技术和TESSYS技术都是在局麻下经后外侧入路行腰椎间盘切除,但在手术理念、穿刺方向和手术工作套管的放置部位上都有所不同。YESS技术最适合椎间盘源性腰痛的髓核减压和撕裂纤维环成形术,而TESSYS技术则最适合巨大的椎间盘脱出和游离的椎间盘组织的直接摘除。两种技术之间存在相辅相承的关系,因此在临床上不但要掌握这两种技术的正确操作方法,而且还要掌握这两种手术最佳适应证的正确选择。
再者,经椎间孔入路(PELD)与经椎板间隙入路(PEID)手术之间的关系如何?PEID技术主要用于高髂嵴和L5横突肥大,经椎间孔穿刺入路(PELD)特别困难的L5-S1椎间盘突出和脱出患者。虽然PEID技术具有手术入路为脊柱外科医生所熟悉,穿刺定位快,术中透视X线暴露时间短,镜下硬膜囊、神经根等重要结构均清晰可见,便于保护等优点,但PELD手术仍然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微创外科手术治疗的首选,除个别特殊病例外。
此外,如何正确对待PELD手术与MED手术的临床价值?MED手术吸取了传统后路椎板间隙开窗技术与内窥镜下微创技术之优点,通过一系列扩张通道来完成手术入路的建立,并通过微创工作通道来完成过去只有通过开放手术才能完成的椎板开窗、小关节切除、神经根管减压及椎间盘切除等手术。虽然MED手术学习曲线较短,手术操作容易掌握,手术适应证广,无放射性损伤,但PELD手术因其创伤小、椎管内干扰少、病人恢复快等优点,仍然是目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最微创的外科手术之一。
最后,如何规避PELD手术面临的手术风险与并发症的发生?PELD手术最常见风险是术后椎间隙的感染、神经根的损伤、硬膜囊的撕裂、椎管内的出血、疤痕粘连等。为了降低手术风险,手术者必须了解和重视手术操作的安全性,避免纤维环前方穿通、神经根的损伤等潜在的手术风险。同时,新式的神经监护仪器和设备也能在刺激神经的时候提醒医生,甚至在器械没有和神经直接接触时也能敏感反馈,帮助医生规避手术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