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脑血管疾病:烟雾病的发病机制与遗传因素
脑血管疾病是心脑血管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大量患者致残或死亡。其中,烟雾病作为一种少见的慢性进展性脑血管疾病,主要表现为脑内大血管缓慢的狭窄并最终发生堵塞,病变可累及双侧大脑后动脉。为了深入理解和治疗烟雾病,科学家们正在积极研究其病因和发病机制。
烟雾病的发病存在地域、年龄、性别等差异,主要发生于黄种人,发病率最高的是日本,其次是韩国和中国等东南亚地区,欧美、非洲及拉美等地区发病率较低。发病年龄呈典型的“双峰”分布,在儿童和成人阶段分别有一个发病高峰。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烟雾病的发病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存在多个与烟雾病相关的基因。约6%~10%的烟雾病病人有家族史,其遗传模式为多基因遗传或低外显率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家族性烟雾病是指在同一个家族中有2个或2个以上的家庭成员患烟雾病。研究发现,家族性烟雾病约占总患病率的10%,男女患病比例为1∶2.2,亲代遗传中母子遗传多于父子遗传,且后代女性患者例数居多。同胞中同卵双生者80%患病,多为男性;异卵双生患病的多为女性。家族性烟雾病临床表现为血压不高、反复脑卒中引起发作性的症状体征,根据血管造影改变亦分为缺血型与出血型,子代发病者多为缺血性发作,同胞发病者都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
儿童烟雾病多为缺血型,发病高峰在10~14岁,10岁以下发病的占47.8%,主要表现为频繁发生的短暂性缺血症状,以突发性偏瘫及癫痫为最常见症状。有7%的患者可于1~2年内发展成双侧受累,并提示发病年龄越小就越可能发展成双侧受累,成年患者则不会出现双侧受累;儿童患者智商受到影响者比较多见,研究发现烟雾病儿童的智商从有症状时就开始降低,但到了发病10年时渐趋平稳。
成人烟雾病多为出血型,高发年龄40岁左右,以基底核、脑室、脑叶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居多。有学者进行了长达6.2年的随访,发现35%的患者发生再出血,再出血是预后差的首要影响因素,且出血类型和出血部位的改变提示这种再出血难以预防,再出血后预后良好的概率由第1次的45.5%下降为21.4%,病死率则由第1次的6.8%上升至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