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流行病学、预防、诊断、免疫致病机制、病毒学、自然史和治疗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慢性病毒感染之一,约有30%的人口有血清学证据表明曾经感染或现症。HBV感染与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尤其是在新生儿或儿童时期感染的高发地区,如中国、南亚、非洲大部分地区、太平洋岛大部分地区、部分中东地区及亚马逊盆地。虽然乙肝疫苗的普及和抗病毒药物的使用已显著降低了慢性乙肝的发病率和肝癌的发生率,但由于部分地区的疫苗覆盖率不高和感染患者不能及时得到诊断和治疗,全球HBV疾病负担仍然很大。
HBV的传播主要通过接触感染的血液或精液,包括母婴传播、性传播和不安全注射、输血或透析等。对于高危人群,如男同性恋者、有多个性伴侣者、静脉成瘾者、血液透析患者、社会收容结构人员、健康工作者和公共安全工作者,以及携带HBV病毒人员的配偶、性伴侣和家庭成员,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HBV传播的重要措施。新生儿普遍接种疫苗已在很多地区降低了患病率,甚至肝癌的发生率也随之下降。
HBV感染的血清学标志物包括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 IgM和IgG。其中,HBsAg是感染的标志,抗-HBs的出现则表示对HBV免疫力的建立。急性HBV感染的预后与年龄相关,大多数新生儿和部分儿童会发展为慢性感染,而成年人中只有小部分会慢性化。慢乙肝的自然史可分为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低复制期和再活动期,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临床和血清学特征。
抗病毒治疗可以减轻肝脏炎症,逆转肝纤维化并降低肝细胞癌的发生率。目前有2种干扰素α和5种核苷(酸)类似物可用于慢乙肝的抗病毒治疗。虽然这两类药物各有优劣,但长期抗病毒治疗都可以降低肝硬化及肝细胞癌的发生率。对于HBeAg阳性患者,聚乙二醇干扰素、恩替卡韦或替诺福韦酯是推荐的一线治疗方案;对于HBeAg阴性患者,核苷(酸)类似物的使用应终身进行。治疗的目标是持续抑制HBV复制和肝脏炎症,阻止疾病向肝硬化、肝细胞癌进展。治疗的应答应通过生化、病毒学、血清学和组织学指标来判断。
尽管在预防和治疗方面取得了进步,全球HBV疾病负担仍然很重。提高公众和医务工作者对疾病的认知,采取创新策略克服诊断、护理和治疗的障碍,开发新的治疗方法以提高HBsAg的清除率和病毒学治愈率将是未来的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