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的治疗方法: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咳嗽是一种重要的防御机制,能够清除气道的分泌物和异物,阻止呼吸道感染的扩散。然而,它也是许多疾病出现的临床症状之一,尤其是在美国,呼吸科门诊中有10%~36%的患者因原因不明的慢性咳嗽而就诊。频繁剧烈的咳嗽会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生活,并可能引起多个系统的并发症,因此咳嗽的诊治在全球范围内受到高度重视。
近年来,针对咳嗽病因的特异性治疗取得了较大进展,同时非特异性镇咳药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咳嗽治疗原则是首先要明确诊断,对因治疗。同时,咳嗽尤其是慢性咳嗽对因治疗不能即刻见效,但持续的咳嗽将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需要对症治疗,控制咳嗽症状。当诊断条件不足时,可以进行诊断性治疗以明确诊断。
引起咳嗽反射的机制比较复杂,涉及多个不同的解剖部位。因而治疗咳嗽,特别是慢性咳嗽,明确病因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研究资料显示,针对病因的特异性咳嗽治疗的成功率达84%~98%。慢性咳嗽由于病因众多,而且常常交叉(存在三种以上病因的可达42%以上):既可由明显的器质性病变如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癌、肺结核等引起;也可能病因比较隐约,最常见的为鼻后滴流综合征(PNDS)、咳嗽变异型哮喘(CVA)、胃-食管反流综合征(GERD)和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EB);还可能是某些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不良反应。对于这一类型的咳嗽,临床医师应该依据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相关的检查结果综合进行诊断,并据此采取针对性的药物治疗。
在治疗咳嗽时,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类型的咳嗽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例如,对于鼻后滴流综合征(PNDS)引起的咳嗽,局部使用皮质激素以及采用第一代抗组胺药联合减充血剂治疗可有效缓解症状;而对于胃-食管反流综合征(GERD)引起的咳嗽,则需要采用制酸及胃动力药进行药物治疗,包括盐酸甲氧氯普胺、H2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等;对于咳嗽变异型哮喘(CVA)、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EB)与变应性咳嗽(AC),则需要应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进行治疗。
此外,镇咳药也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根据药理作用机制的不同,镇咳药主要分为中枢性和外周性两大类。中枢性镇咳药包括依赖性和非依赖性两种类型,前者如可待因,后者如右美沙芬等。外周性镇咳药则包括局部麻醉药和黏膜防护剂,如苯丙派林、莫吉司坦等。选择合适的镇咳药物对于缓解咳嗽症状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