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的液体疗法及药物治疗
小儿腹泻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多因素引起,主要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发病率较高,严重时可能导致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甚至死亡。因此,及时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液体管理是小儿急性腹泻治疗的关键。从患儿腹泻开始,就要给予口服足够的液体以预防脱水。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儿,应继续母乳喂养,并增加喂养的频次及延长单次喂养的时间;对于混合喂养的婴儿,应在母乳喂养基础上给予低渗口服补液盐或其他清洁饮用水;对于人工喂养的婴儿,应选择口服补液盐或食物基础的液体,如汤汁、米汤、酸乳或清洁饮用水。建议在每次稀便后给予补充一定量的液体:2岁以下患儿给予50~100mL,2岁以上100~200mL,少量多次,直到腹泻停止。如果患儿呕吐,应停10分钟后再喂,且要喂得慢些。
在治疗脱水时,口服补液法适用于轻至中度脱水,采用低渗口服补液盐液。轻度脱水50mL/kg(体重),中度脱水80~100mL/kg(体重),治疗时间为4~6小时。4小时后根据患儿脱水纠正情况确定补液方案。重度脱水时如无静脉输液条件,立即转运到其他医疗机构静脉补液,转运途中可以用鼻饲点滴方法进行补液,以20mL/(kg·h)速率补充,如患儿反复呕吐或腹胀,应放慢鼻饲点滴速率,总量不超过120mL/kg(体重)。每1~2小时评估一次患者脱水情况。在口服补液过程中要注意随时观察病情变化。
如果口服补液可能失败,应改用静脉补液。静脉补液适用于严重呕吐、腹泻,伴中、重度脱水的患儿。实施静脉补液时需做到“三定”、“三先”和“两补”。小儿急性腹泻第1天液体疗法的输液总量、输液种类和定输液速率也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在非抗生素药物治疗方面,可以使用肠黏膜保护剂、微生态调节剂、补锌治疗和抗分泌药物等。肠黏膜保护剂如蒙脱石可以吸附病原体,微生态调节剂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可以调节肠道菌群,补锌治疗可以改善肠道功能,抗分泌药物如消旋卡多曲可以减少大便次数和量。
如果需要使用抗微生物药物治疗,应根据临床适应证、粪常规检查结果和致病菌类型来选择合适的药物。例如,对于脓血便患儿,在粪便培养后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未出来之前可以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进行治疗。针对不同病原或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应选择相应的抗微生物药物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