癔症性抽搐:易被误诊为癫痫的精神疾病
一名10岁的男孩因反复抽搐发作而入院。据家属描述,3年前他头部受伤后出现四肢抽搐,外院误诊为癫痫,未接受规则抗癫痫治疗。之后他有数次类似发作,发作前常有怪异动作,发作时呼之不应,主要表现为间断性四肢抽搐,发作停止后逐渐清醒,但对之前发生的事不能回忆。1小时前他再次出现类似发作,间断抽搐约30分钟,抽搐时动作幅度大,伴头部点头样动作,无口吐白沫,无大小便失禁。医生详细询问了他的生长环境,发现其父母均常年在外地打工,孩子从小由爷爷奶奶抚养,性格较为孤僻,不喜欢与邻居家孩子玩耍,成绩一般。患儿每次发作均在父母回家后准备离开前几天,近一年来父亲在家照顾孩子,则无类似发作。为进一步明确孩子的发作是“癲痫”还是“癔症”,医生故意在患儿床边要求其父母离开,孩子再次出现剧烈的四肢抽搐,伴角弓反张样僵直。经耐心安慰与劝导,孩子讲出自己的顾虑:因第一次外伤抽搐后父母赶回身边照顾,觉得如果自己身体不好,父母就不会外出打工,因此常以抽搐来引起父母的重视。此次发作是因为几天前听父亲说要再次外出打工挣钱。最后诊断为癔症性抽搐。
癔症性抽搐是癔症性躯体障碍的一种症状表现,往往由暗示而起,即发作前有一定的精神因素诱发。患者在情绪激动或受暗示下突然发作,四肢不规则的抽动或僵直呈角弓反张样,或双手抓头发、捶胸或辗转翻滚,常伴有呻吟、哭泣、自语、吼叫等精神症状,意识范围缩小呈朦胧状态,瞳孔对光反射正常,无遗尿及外伤,发作数十分钟或断断续续数小时,全身肌肉才松弛下来,进入昏睡或逐渐清醒,可有概括性的回忆。癔症性抽搐与癫痫的鉴别主要在于癔症性抽搐的发作与周围环境有关,常在引人注目的时间、地点发作,周围有人时发作加重,而癫痫发作往往无征兆。癔症性抽搐的治疗以心理支持为主,再辅以药物等治疗,药物作为暗示治疗常可获得明显疗效。心理治疗包括暗示疗法、心理疗法和行为疗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