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增多:病因、症状与治疗方法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患者在血常规检查中发现血小板数量异常增多,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担忧。那么,血小板增多是否严重?是否需要就医?需要做哪些检查?本文将详细阐述血小板增多的病因及针对性诊治,希望能为广大患者提供帮助。
一、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该类疾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外周血中血小板数量明显增多,但其功能却不正常。因此,患者可能会出现出血(如鼻出血、口腔黏膜出血、消化道出血、泌尿道出血、脑出血等)和血栓形成(老年患者更易发生,包括脑血栓、心肌梗塞、肺栓塞、下肢血栓等)。体格检查中,约40%的患者仅显示轻度或中等度的脾肿大。脾萎缩和脾梗塞也可能发生。
诊断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需要进行骨髓形态、基因和染色体等检查。治疗方法包括血小板单采术、骨髓抑制药、干扰素α和凝和溶栓治疗。血小板单采术适用于病情严重、伴有栓塞或出血并发症的患者。骨髓抑制药可以在血小板数量超过1000×109/L时使用。干扰素α可以降低外周血小板数量,改善血小板功能,并抑制骨髓细胞恶性克隆。凝和溶栓治疗适用于已有血栓形成的患者,使用纤溶激活剂溶栓治疗;如果血小板明显增高,存在高度栓塞风险,可以给予抗血小板凝集药物(如阿司匹林、双嘧达莫)以预防血栓形成。
二、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生理性血小板增多、慢性炎症所致血小板增多、急性炎症所致血小板增多、急慢性失血所致血小板增多、缺铁性贫血所致血小板增多、溶血性贫血所致血小板增多、恶性肿瘤所致血小板增多、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增多、药物反应所致血小板增多和血小板减少症恢复期(反跳性)血小板增多等。治疗主要针对原发病,原发病得到有效治疗后血小板常可恢复正常。无症状者不必处理;有血栓症状者应积极给予治疗;如血小板计数>1000×109/L,有血栓栓塞高度风险者,可酌情加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于已出现血栓栓塞症状,可给予肝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