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管理:分类、治疗和注意事项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需要正确的管理和治疗。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版),血压可以被分为正常、正常高值和高血压三个级别。正常血压的定义是在30岁以下每两年测量一次,30岁以上每年测量一次;而正常高值则需要每年至少测量一次,并在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的同时,通过药物治疗将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特别是对于同时患有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
对于高血压患者,需要通过药物降低血压至140/90mmHg,或者对于患有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降至130/80mmHg。定期监测血压非常重要,轻度高血压每两月一次,中度每月一次,重度则每周一次。请注意,即使在没有症状的时候,也不能停止服用降压药物。因为一旦血压超出正常范围,它就会开始对心脏、脑部和肾脏产生侵害。正确的做法是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降压药物,以维持长期服用。
慢性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水平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点是不同的。通常,早晨9点至11点和下午4点至6点是全天最高血压的时间段;中午12点至下午2点是第一个低谷,晚上8点后血压开始缓慢下降,凌晨2点至3点是最低。因此,选择用药时间非常重要。一般来说,第一次用药应该在早晨6点至7点,第二次用药在下午3点至4点。对于药效持续24小时的降压药,每天早晨服用一次即可。
临床上常用的降压药物主要分为五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和钙离子拮抗剂(CCB)。每种药物都有其特定的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例如ACEI和ARB可能引起高钾血症、血肌酐升高和血管神经性水肿;利尿剂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β受体阻滞剂可能使心率减慢;而CCB可能引起头痛、面部潮红、心悸、踝部水肿和牙龈增生等不良反应。
为什么高血压药物通常建议小剂量联合应用,而不是单纯增加某一种药物的剂量?这是因为单药治疗常常达不到降压目标,一味地将单药增大剂量易出现不良反应。采用两种或多种降压药物联合治疗可以使降压效果增大而不增加不良反应。
缓释片与控释片具有多种优点,包括减少服药次数、维持平稳有效的血药浓度、降低毒副作用和减少用药总量。然而,在服用这些药物时,需要注意一些特殊要求。例如,服用控释片、肠溶片、胶囊剂以及大部分缓释片时,应整片吞服,不能掰、压或嚼碎,以免影响药物疗效。但也有部分缓释制剂可以掰开服用,具体情况可以咨询医生或药师。
药源性低血压是指用药后引起血压下降(低于90/60mmHg),并伴有头晕、乏力、嗜睡、精神不振、眩晕甚至昏厥等症状。部分高血压患者用药后血压下降过快或下降幅度过大,出现不适症状,血压虽未达定义范围,亦可归入药源性低血压的范围。体位性低血压则表现为乏力、头晕、心悸、冷汗、恶心、呕吐等,特别是在联合用药、首次服用α受体阻滞剂类药物或加量时要特别注意。药源性高血压是指用药后出现高血压,或高血压患者治疗过程中血压进一步升高或出现反跳甚至发生高血压危象。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从小剂量开始,并且随后的剂量调整应较缓慢,因为老年人出现不良反应的可能性较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需要积极预防、减轻肾病进展和心血管危险,ACEI和ARB两类降压药物应作为基础治疗,再加用其他类降压药物联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