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晕的耳石症
患者,杨**,女,38岁,因“头昏11天”于2022-7-5入院。
辅助检查:随机血糖:8.7mmol/L。心电图:窦性心律,HR86次/分。心肌四项:正常。血常规、凝血六项、电解质、葡萄糖测定、血脂、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门诊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
诊断:
中医诊断:眩晕-脾虚水停
西医诊断: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
治疗:
参芎葡萄糖200ml,静滴,每日1次,甲磺酸倍他司汀12mg,口服,每日3次,阿法骨化醇软胶囊0.5ug,口服,每日1次。
中药内服,健脾利水,疏肝补肾,予苓桂术甘汤、小柴胡汤、二仙汤加减:
北柴胡15g人参9g炙甘草30g淫羊藿10g
巴戟天30g知母10g当归15g 黄柏10g
茯苓20g桂枝15g 炒白术15g益母草20g
薄荷6g补骨脂10g石榴皮15g
颗粒剂,3剂,每日1剂,每日2次。
次日患者症状明显改善,但第3天头昏症状仍有反复,尤其是晨起坐起时。将上方炙甘草减量至20g,加钩藤30g,泽泻20g,以加强平肝利水,3剂,继续服用,余治疗方案不变。后患者偶有症状波动,但程度均较前明显减轻,嘱患者出院,出院中药第二次处方中炙甘草减量至10g,余不变。西药方面服用甲磺酸倍他司汀6mg,口服,每日3次,阿法骨化醇软胶囊0.5ug,口服,每日1次。上述中西药建议服用3个月。
按:
1、耳石症的机制
耳石症与耳石脱落有关,脱落的耳石阻碍内淋巴液的正常流动,刺激壶腹嵴,从而引起运动幻觉,出现与体位改变有关的眩晕症状。耳石的成分含有钙质,因此耳石症的发生与钙质代谢异常有关。这很类似于骨质疏松的机制。年长之后,容易发生骨质疏松,也容易发生耳石症。
该病一般女性40岁以后开始有,50岁以后开始明显增多,这与女性的雌性激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减少有关,而雌激素的减少会加速骨质疏松的进程,故女性绝经期(七七四十九岁)后更多。男性的发病年龄通常比女性晚10年。该患者有“双膝骨性关节炎”病史1年,也提示患者有骨质疏松了。
2、该病具有自愈性,难点是容易复发
患者住院时症状已部分缓解,尤其是体位改变后已无明显视物旋转,提示了该疾病具有自愈性。即使这个患者不住院治疗,随着时间的延长,也有可能自愈,但不除外以后会复发。
3、症状全部改善需要时间,勿急于求成
需要指出的是,该患者在出院时仍有随着体位改变的头昏不适感,只是程度大为减轻,这时候是没有必要进行耳石复位的,有的患者着急,反而在复位后头昏症状更明显了,因为耳石会随着头部位置的改变再次脱落。有些患者急于求成,要求完美,想一点也不昏了才出院,其实是没有必要的。这时候应该跟患者做好解释工作,而不是患者要求什么,医生就做什么。该患者未100%治愈就出院是没有问题的,只要按照预防方案规律服药,通常会痊愈,只是需要一点点时间而已。
4、再谈热入血室
该患者因“头昏11天”于2022-7-5入院,我们倒推回去时间,发现患者头昏发生的时间大约是2022-6-25,而患者的末次月经时间恰好也是这一天。为什么这么巧,是偶然,还是必然?个人认为后者的因素多一些。该患者已38岁,接近于40岁,而耳石症的发病年龄在40岁左右开始出现,50岁左右明显增多。如果按照《内经》记载女性生长及衰老的规律,“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女子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女性在35岁以后卵巢功能开始下降,这时候再生孩子就叫作高龄产妇了。患者在38岁时的某个月经期发生了耳石症,说明患者卵巢功能衰退开始较为明显了,此为热入血室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