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行为是孩子表达的「求救信号」?

现在各地在陆陆续续的开学,很多孩子表现出了压力很大,甚至是厌学的行为。那么,疫情是不是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导火索呢?今天,听听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精神科主任医师王晓萍怎么说:

 

问题一:户外活动减少、集体生活缺失,直接导致了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发生吗?

 

青少年心理问题成因复杂,疫情仅是1个因素

 

过去的3年疫情,在校生的习惯发生了很大改变:他们从「课堂听课」变成了「上网课」;集体生活也变成了「居家学习」;户外活动减少;同学之间、师生之间都缺少了面对面的交流。生活习惯的改变,不仅影响了孩子,也影响着成年人。从我门诊接诊和病房管理的经验来看,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发病率的确比19年前有增加,但心理问题的成因非常复杂,仅仅是因为疫情导致的发病率增加,这种说法非常片面。

 

问题二:如何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如何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

 

全民均需了解,儿童心理问题的特点

 

全面了解青少年心理问题是非常重要的!父母、亲人、师长或同学,都是直接影响孩子心情的「因素」,即使只是一句话、一个眼神等等,社会上宣传科普的文章、视频或者课程,都宣传着心理问题的重要性,学校也会为学生开设心理辅导的门诊,这些都能及时发现问题,减少悲剧的发生。

 

开学不适应,家长要做到「充分理解」

 

从2月6号开始,各地的孩子们陆陆续续的开学了,作息时间要逐渐调整,作为家长要理解孩子,不要催促也不要过于心急。而班级的老师,也应该尽量减少排名、竞赛等活动,等孩子们逐渐适应了学习节奏后,再逐渐加码,压力一下子上来,很多孩子会适应不了的。家长药尽量和孩子做朋友,保证孩子能及时的把心里话说出来,不要把自己放在「居高临下」的位置上,孩子怕你,自然有心事儿就憋在心里了。

 

优良的家庭氛围,会保证孩子心理健康

 

疫情期间,很多成年人情绪也表现得比较焦灼,两口子吵架、对孩子发无名火的情况时有发生。自身的压力不应该转嫁给家人,更不应该影响孩子。良好的家庭氛围,会给青少年提供安全感和抗压能力,家庭是充满爱的「港湾」,切勿变成「压力转移场所」!常年处在紧张的家庭氛围中的孩子,发生焦虑和抑郁等心理疾病的概率会比较高。

 

问题三:孩子的哪些行为,是「求救信号」呢?

 

检查一圈没问题的「问题」,可能是心理问题

 

很多孩子在开学前1-2天反应头痛、肚子疼,去医院查了一圈,什么毛病没有,可能出现反复多次的情况,经常被大家叫做「开学综合征」。可能发生在自己学习要求高、学习有压力、而实际成绩无法达到预期的学生身上。当然,也难免会有一些不愿读书或作业未完成的孩子,以身体不适的症状来隐藏不想上学的情绪。 

 

情绪和行为出现异常,值得家长特别关注

 

平时比较正常的孩子,现在出现了异常的改变,一定要特别关注!比如:爱学习的孩子,突然不学习了;睡眠正常的,一晚上开始不睡觉了;原来不玩游戏,现在每天沉迷于网络;活泼开朗的孩子,突然不愿搭理人了,话变得很少了……更重的孩子,甚至出现了「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像是用小刀子滑手臂、或者是用烟头烫自己等等,他们其实不是为了自杀,而是想通过疼痛来缓解自己的情绪问题。这些都需要做家长的高度警觉,有问题及时到医院进行诊疗。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地区推荐专家
患友问诊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
药品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