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秒求生!地震时这些保命干货先存好

京东互联网医院·慢病小病不排队,名医专家在身边。
京东健康
京东健康

当地震来时,站不稳、跑不快,人类在大自然的咆哮中脆弱不堪。

 

逃生以秒计算,大地震发生时,从感受振动到建筑破坏、倒塌平均仅12秒!

 

我们该如何求生?这份「保命」干货请先收藏好,但希望永远用不上!

 

地震时如何求生?

 

地震发生时是跑还是躲?不少朋友受惊慌、恐惧情绪的影响,脑子没有反应过来就先跑了起来。

 

冷静、冷静、冷静!重要的事情值得说三遍。

 

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判断,才是科学的应对之道。

 

室内环境

 

● 较安全的避险点

 

尽量选择结实、低矮、易形成「三角」的空间暂避:如坚固的桌子下、厨房和储物间等。

 

同时建议采取蹲、坐姿,降低重心,以防在摇晃中跌倒。

 

● 这些位置不要停留

 

玻璃淋浴房、大面镜子旁、窗户、吊灯下以及高处存放重物的储物柜下、阳台等地方。

 

● 注意事项

 

地震发生时就近避险,不要乘坐电梯,更不可慌不择路地跳窗逃生。

 

 

为避免余震的继发伤害,剧烈晃动停止后应迅速从安全通道撤离至安全地带,不要急于拿取财物而长时间逗留室内。

 

室内环境的公共场所通常人员密集,撤离要听从工作人员指挥、避免踩踏事故。

 

室外环境

 

● 较安全的避险点

开阔、通风的广场、操场等。

 

● 这些位置不要停留

高压电线杆周围、山体旁、路灯、高大玻璃幕墙旁、过街桥或立交桥等可能有坠落物的地点。

 

● 注意事项

不要急于返回室内,避险时不要放松警惕,尽量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并迅速做出应对反应。

 

车里

 

● 较安全的避险点

减速并将车辆停在空旷场地,迅速打开双闪应急灯示警。

 

若车辆行驶中来不及避让,应确保安全带系牢,如座位面朝行车方向注意护好面部,背朝行车方向护好头后及颈部,避免车辆惯性造成冲撞伤害。

 

● 这些位置不要停留

 

 

路面隆起、出现裂缝、塌陷的位置。

 

● 注意事项

震感停止后,迅速离开桥梁周围、十字路口等危险地带,停车位置不能堵塞救援的「生命通道」。

 

这些细节帮你提高生存率

 

手机开启地震预警

地震一旦发生,时间就是生命。

 

 

手机完成预警设置后,预警系统可提前数秒至数十秒对破坏性强的地震波发出警报,也为逃生和救援赢得多一线希望和生机。

 

保持冷静

盲目挣扎可能引起周围支撑物的二次坍塌。

 

地震时被压废墟后成功获救的例子数见不鲜,所以务必要树立坚定的信心,避免无谓的精神和体力消耗。

 

保护头颈

用软垫或身边的提包、书本等作为缓冲物保护头部、颈部,避免颅脑外伤、脊柱骨折和脊髓损伤。

 

掩住口鼻

条件允许时,尽量使用湿毛巾盖住口鼻,避免环境中的烟雾进入呼吸道引起呛咳不适。

 

被掩埋求救

盲目呼叫会加速体力消耗。

 

建议当听到周围有救援人员活动或看到光亮时,大声呼叫或敲击发出求救信号,获救概率大大提升。

 

常备应急物资包

灾害无小事,在关键时刻,应急物资包是守护家人平安和健康的秘密武器。

 

建议提前准备好,并放在家中最醒目、方便取用的位置。

 

 

地震后,生活如何继续

 

灾害常常难以避免,如何才能让生活尽快回归正轨是大家关心的话题。  

 

外伤处理

在地震灾害中,异物划伤、砸伤、挤压伤等等较常见,处理原则要以止血为先、避免失血性休克。

 

 

此外,由于震后环境中富集灰尘、细菌,极易引起伤口感染,要趁早预防。

 

由生锈金属异物、污染土壤造成的、开口窄且深的伤口,容易滋生致命的破伤风杆菌,要及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与破伤风免疫球蛋白。

 

及时送医

大灾之后需防大疫。

 

尽管我国拥有日趋完备的现场急救体系,但对于伤情较严重或合并多处损伤患者,仍然建议送往医院,由专业医务人员进一步处理,避免后续感染、传染病流行等问题。

 

 

热心群众在互救或支援时尤其要量力而行,避免透支体力或免疫力下降造成的继发损害。

 

心理疏导

天灾无情,强烈的恐惧、崩溃等负面情绪可能在很长时间内持续存在,这种现象医学界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持续的PTSD可能影响患者的睡眠、饮食,并出现头痛、头晕、乏力等等躯体化表现,要及时进行的心理疏导,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接受心理治疗,缓解负面情绪,才能更好的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防范在先,行动在前,自然灾害降临的危急关头,掌握好「自救」和「他救」的科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帮助自己和身边需要的人。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地区推荐专家
患友问诊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
药品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