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不可忽视
骨质疏松不可忽视
1. 什么是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 ( osteoporosis) 是一种以骨量低下,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骨质疏松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依据病因,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症(Ⅰ型) 、老年骨质疏松症(Ⅱ型) 和特发性骨质疏松症(青少年型)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女性绝经后5 ~ 10 年内; 老年骨质疏松症一般指 70 岁以后发生的骨质疏松; 特发性骨质疏松症主要发生在青少年,病因尚未明。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指由影响骨代谢的疾病或药物或其他明确病因导致的骨质疏松。全国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50 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9.2%,其中女性为32.1%,男性为6.9%; 65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32%,其中女性为51.6%,男性为 10.7%。所以,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我国50岁以上人群的重要健康问题,中老年女性骨质疏松问题尤为严重。
2. 为什么会发生骨质疏松?
骨骼中有两种细胞——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它们不断重复着时空偶联的骨吸收和骨形成过程,维持骨骼完整性。破骨细胞分泌酸和酶类物质,在骨表面吸收骨质,形成吸收陷窝;而成骨细胞分泌富含蛋白质的骨基质,使类骨质矿化,填充陷窝。
正常情况两种细胞作用保持稳定,骨量得以维持。随着年龄增长、性激素水平下降等原因可以刺激破骨细胞并抑制成骨细胞,使骨吸收增加而骨形成减少,造成骨量丢失,使骨的机械强度降低,易发生骨质疏松。
3. 骨质疏松有哪些症状?
多数骨质疏松症患者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随着骨量丢失、骨微结构破坏、骨骼力学性能下降及微骨折的出现等,患者可出现腰背疼痛,严重者出现脊柱变形,甚至出现骨质疏松性骨折等严重后果。
1 )疼痛
可表现为腰背疼痛或全身骨痛,夜间或负重活动时加重,可伴有肌肉痉挛、活动受限等。
2 )脊柱变形
严重骨质疏松症患者,因椎体压缩性骨折,可出现身高变矮或脊柱驼背畸形等,导致脊髓神经受压,或影响心肺功能及腹部脏器功能异常,出现便秘、腹痛、腹胀、食欲减退等不适。
3 )骨折
骨质疏松性骨折属于脆性骨折,通常指在日常生活中或受到轻微外力时发生的骨折。骨折发生的常见部位为椎体 (胸、腰椎) 、髋部 (股骨近端) 、前臂远端和肱骨近端等。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后,再骨折的风险显著增高。
4 )对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患者可出现焦虑、抑郁、恐惧、自信心丧失及自主生活能力下降等。
4. 骨质疏松有哪些危险因素?
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是指影响骨骼健康,造成骨量减低、骨微结构破坏,最终造成骨强度下降的相关因素。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分为不可控因素和可控因素。
1 )不可控因素
包括种族、增龄、女性绝经、脆性骨折家族史等。
2 )可控因素(1) 不健康生活方式: 体力活动少、阳光照射不足、吸烟、过量饮酒、钙和/或维生素 D 缺乏、过量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营养失衡、蛋白质摄入过多或不足、高钠饮食、体重过低等。(2) 影响骨代谢的疾病: 包括性腺功能减退症、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多种内分泌系统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胃肠道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肌肉疾病、慢性肝肾及心肺疾病等。
(3) 影响骨代谢的药物: 包括糖皮质激素、质子泵抑制剂、抗癫痫药物、芳香化酶抑制剂、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抗病毒药物、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和过量甲状腺激素等。
5. 怎么评估骨质疏松的风险?
可通过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骨质疏松症风险一分钟测试题初步筛查疾病风险。
6. 如何诊断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是基于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骨密度和/或脆性骨折。
1. 基于骨密度的诊断
DXA 骨密度是目前通用的骨质疏松症诊断依据。对于绝经后女性、50 岁及以上男性,建议参照 WHO 推荐的诊断标准(表3)。
2. 基于脆性骨折的诊断髋部或椎体脆性骨折,不依赖于骨密度测定,临床上即可诊断骨质疏松症; 肱骨近端、骨盆或前臂远端的脆性骨折,且骨密度测定显示骨量减少(-2. 5 < T-值 < -1. 0),就可诊断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见表4。
7. 骨质疏松怎么防治?
骨骼强壮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应贯穿于生命全过程。骨质疏松症的主要防治目标包括改善骨骼生长发育,促进成年期达到理想的峰值骨量; 维持骨量和骨质量,预防增龄性骨丢失; 避免跌倒和骨折。
骨质疏松症初级预防: 指尚无骨质疏松但具有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者,应防止或延缓其发展为骨质疏松症并避免发生第一次骨折; 骨质疏松症二级预防和治疗: 指已有骨质疏松症或已经发生过脆性骨折,防治目的是避免发生骨折或再次骨折。
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基础措施、药物干预和康复治疗。
基础措施包括调整生活方式和使用骨健康基本补充剂。
1 )调整生活方式
(1) 加强营养,均衡膳食: 建议摄入富钙、低盐 ( 5 g /d) 和适量蛋白质 ( 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为 1. 0~1. 2 g /kg。日常进行抗阻训练的老年人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为 1. 2 ~ 1. 5 g /kg) 的均衡膳食。动物性食物摄入总量应争取达到平均每日 120~150 g,推荐每日摄入牛奶 300~400 mL或蛋白质含量相当的奶制品。
(2) 充足日照: 直接暴露皮肤于阳光下接受足够紫外线照射。注意避免涂抹防晒霜,但需防止强烈阳光照射灼伤皮肤。
(3) 规律运动: 增强骨骼强度的负重运动,包括散步、慢跑、太极、瑜伽、跳舞和打乒乓球等活动; 增强肌肉功能的运动,包括重量训练和其他抵抗性运动。
(4) 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及碳酸饮料。
(5) 尽量避免或少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
(6) 采取避免跌倒的生活措施: 如清除室内障碍物,使用防滑垫,安装扶手等。
2 )骨健康基本补充剂(1)钙剂:充足的钙摄入对获得理想骨峰值、减缓骨丢失、改善骨矿化和维护骨骼健康有益。我国骨质疏松诊疗指南推荐成人每日元素钙摄入量为800mg,50岁以上人群则应适当增加至每日1000~1200mg。提倡尽量通过饮食摄入充足的钙,饮食钙不足时可额外应用钙剂补充,包括碳酸钙、枸橼酸钙等。
(2)维生素D:充足的维生素D不但可增加肠钙吸收、促进骨骼矿化,还能够保持肌力、改善平衡能力和降低跌倒风险。
抗骨质疏松症药物
有效的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可以增加骨密度,改善骨质量,显著降低骨折的发生风险。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治疗的适应证主要包括以下任意一项: 经 DXA 骨密度检查确诊为骨质疏松症患者; 已经发生过椎体或髋部等部位脆性骨折者; 骨量减少但具有高骨折风险的患者。 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按作用机制分为骨吸收抑制剂、骨形成促进剂、双重作用药物、其他机制类药物及中成药。
康复治疗
针对骨质疏松症的康复治疗主要包括运动疗法、物理因子治疗、作业疗法及康复工程等。
1 )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简单实用,不但可增强肌力与肌耐力,改善平衡、协调性与步行能力,而且可改善骨密度、维持骨结构,降低跌倒与脆性骨折的发生风险等。运动疗法需遵循个体化、循序渐进、长期坚持的原则。
治疗性运动包括有氧运动(包括慢跑、游泳、太极、五禽戏、八段锦和普拉提等)、抗阻运动(包括举重、下蹲、俯卧撑和引体向上等)、冲击性运动(如体操、跳绳)、振动运动(如全身振动训练)等。
骨质疏松性骨折早期应在保证骨折断端稳定性的前提下,加强骨折邻近关节被动运动 (如关节屈伸等) 及骨折周围肌肉的等长收缩训练等,以预防肺部感染、关节挛缩、肌肉萎缩及废用性骨质疏松; 后期应以主动运动、渐进性抗阻运动及平衡协调与核心肌力训练为主。
2 )物理因子治疗脉冲电磁场、体外冲击波、紫外线等物理因子治疗可增加骨量; 超短波、微波、经皮神经电刺激、中频脉冲等治疗可减轻疼痛; 对骨质疏松性骨折或者骨折延迟愈合可选择低强度脉冲超声 波、体外冲击波等治疗以促进骨折愈合。神经肌肉电刺激、针灸等治疗可增强肌力、促进神经修复,改善肢体功能。联合治疗方式与治疗剂量需依据患者病情与自身耐受程度选择。
3 )作业疗法
作业疗法以针对骨质疏松症患者的康复宣教为主,包括指导患者正确的姿势,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提高安全性。作业疗法还可分散患者注意力,减少对疼痛的关注,缓解由骨质疏松症引起的焦虑、抑郁等不利情绪。
4 )康复工程
行动不便、跌倒高风险者可选用拐杖、助行架、髋部保护器等辅助器具,建议佩戴防跌倒手表,以提高行动能力,减少跌倒及骨折的发生。
急性或亚急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患者可使用脊柱支架,以缓解疼痛,矫正姿势,预防再次骨折等。
应对不安全的环境进行适当改造,如将楼梯改为坡道、卫生间增加扶手等,以减少跌倒发生风险。
8. 关于骨质疏松的常见误区
误区一:老年人才会得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并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也会得骨质疏松症。一是从遗传角度,家中长辈患有骨质疏松症,那么年轻一辈也属于高危人群。二是从非遗传因素角度,年轻人患骨质疏松症与成长发育、生活习惯相关。正常人的骨量在30岁之前持续增长,其中70%-80%的骨量会在青少年时期形成。骨量的增长类似于“存钱”,30 岁之前需要储存骨量,使其达到峰值,之后随着年龄增长骨量会逐渐流失。由于受到熬夜、缺乏运动、吸烟、过量饮酒、过多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营养失衡、蛋白质摄入过多或不足、钙或维生素 D 缺乏、高钠饮食等不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当下很多年轻人的骨量峰值并不高,易得骨质疏松症。另外,继发性原因也会造成年轻人骨量低,比如服用激素、调节内分泌的药物等。误区二:骨质疏松症无法预防骨质疏松症是可防可治的。骨骼健康的全程管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年轻时存有足够的骨量;二是把握好关键时期的预防。以女性为例,在更年期阶段,雌激素快速下降会导致破骨细胞活性增强,骨量迅速流失。50岁左右的女性应进行骨健康检查评估,及时干预、阻止骨量流失。误区三:有外伤史的人群更易患骨质疏松症健康人群经历暴力冲击也可能发生骨折,只要康复后坚持运动、补充钙质、锻炼肌肉,未必会引起骨质疏松症。不过,需要警惕的是脆性骨折,即非暴力因素导致的骨折。有些人因为咳嗽一下或者坐公交车颠簸一下就发生骨折,这种骨折往往是骨质疏松症引起的。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会递增,即第1次骨折后,第2次骨折风险是第1次的3倍、第3次骨折风险提高到5倍。
误区四:患骨质疏松症就是缺钙
缺钙会引起骨质疏松症,但骨质疏松症不仅是缺钙那么简单。骨质疏松症是复杂的代谢性疾病。骨骼是矿物质的“仓库”,除了钙,还含有镁、磷等。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病因明确,常因内分泌代谢疾病引起,也可因药物作用影响到骨代谢引发。因此,不要片面地认为,骨质疏松症就等于缺钙。另外,正确合理地补钙也至关重要。成年人每天钙的摄取量为 800-1000 毫克,骨质疏松症患者每天钙的摄取量为 1200 毫克。膳食中的钙量摄取不足时,可以辅助吃钙片。但是,过量补钙会增加患肾结石的风险。日常生活中,建议食补大于药补,多吃奶制品、绿色蔬菜、海产品、坚果等富含钙质的食物。可以每天晒 15-20 分钟的太阳,利于维生素 D 的合成,进而促进钙的吸收。误区五:骨密度低等于患有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是衡量骨质疏松症的一个金标准,但不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唯一标准。骨密度全称是骨骼矿物质密度,是骨骼强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但不能单独当作诊断骨质疏松症的指标。有些人骨密度数据低,仅说明骨量减少;有些人骨密度数据正常,也可能已患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基于两个方面,一是骨密度,二是骨折风险。临床中,骨折风险的评估和骨密度检测一样重要。如果患者过去 12 个月中发生 1 次或多次骨折,或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都属于患病的高危人群。误区六:骨质疏松症已经发生治疗为时已晚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任何时间都不晚。临床上,对于不同阶段的骨质疏松症患者,治疗目标不同。高危人群要注重早期筛查与识别,已经发生过脆性骨折的患者经过适当的治疗,可有效降低再次骨折的风险。
确诊骨质疏松症的患者要每年复查一次,进行骨密度、血液、尿液及相关影像学检查。明确骨质疏松症的病因,根据指标选择药物,对疗效予以监测。误区七:骨质疏松症患者要多喝骨汤
骨质疏松症患者多喝骨汤,是最常见的误区。骨汤里的钙无法溶解,同等体积的骨汤和牛奶相比,骨汤的钙含量仅有牛奶的一半。骨汤含有嘌呤和脂肪,反而不利于身体健康。
此外,骨质疏松症患者喝茶、咖啡、碳酸饮料也要适量。有的患者喜好每天喝浓茶,杯子里一半都是茶叶,这种做法要杜绝。饮用咖啡每天不要超过3杯,可偶尔喝1杯碳酸饮料。误区八:骨质疏松症患者不能运动
很多骨质疏松症患者认为,运动会造成骨折,常常选择长时间坐着或者躺着。实际上,长时间静止会导致骨量流失更快,骨骼在机械刺激和负重的情况下,才能够增长骨量。因此,骨质疏松症患者需要一定量的体育锻炼,譬如适当的负重运动、抗阻力运动。
骨质疏松症患者可尝试两种运动:一是水下漫步,也就是在泳池里走路,这种锻炼方式既增加抗阻力又增强肌肉,同时,骨关节的负担较小。二是使用弹力带做抗阻力运动,既能对骨骼造成合理的机械性刺激,又能保护关节。
参考文献:
[1].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J].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2022,15(06):573-611.
[2] 李阳煜."走出骨质疏松症8大误区"中国家庭报 2021-10-21,013,健谈.
[3]Lewiecki EM. 骨质疏松的预防.UpToDate临床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