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百万人“折”在骨质疏松上!一个公式测「骨松」风险
不少人以为骨质疏松是老人才会面临的问题,其实婴幼儿喂养和年轻人的生活方式,都与成年后骨质疏松的发生有密切联系。
2018首次发布的《中国居民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
- 50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19.2%,65岁以上人群骨质疏松症患病率达到32.0%。
- 我国低骨量人群庞大,40~49岁人群低骨量率达到34.0%,50岁以上人群低骨量率为57.4%,其中男性为49.9%,女性为67.6%。据此计算,我国低骨量人群超过2亿。
骨量就像银行存款,30岁之前在“骨矿银行”存的越多,骨质疏松来得越晚。10月20日是世界骨质疏松日,《生命时报》采访专家,给你一份壮骨建议。
受访专家
西安市红会医院(陕西省骨科医院)骨质疏松科主任医师 曾玉红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脊柱外科副主任医师 闫慧博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骨科中心副主任医师 张波
35岁后,每年骨质减少1%
人体内,随时发生着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的竞争。通俗讲,破骨细胞负责拆迁,成骨细胞责盖楼。
成骨细胞占优势,骨骼合成速度快,骨量就会增加;破骨细胞占优势,骨骼“溶解”速度快,骨质疏松就会找上门来 。
35岁后,骨溶解速度逐渐超过骨合成速度,每年骨质平均减少1%。
偏食、运动不足、日晒不足、吸烟、酗酒等习惯,以及女性妊娠期、哺乳期、围绝经期激素变化,年龄增长、身体消瘦等,都是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
被忽视的骨质疏松信号
我们常听长辈说:“人老了,身上难免到处痛”,其实疼痛、驼背都是骨质疏松的表现。
左图:正常骨密度;右图:骨质疏松
疼痛
腰背痛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的症状,占疼痛患者的70%~80%。
疼痛沿脊柱向两侧扩散,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时后伸或久立、久坐时疼痛加剧,弯腰、咳嗽、大便用力时加重。
驼背
椎体前部多为松质骨组成,是身体的支柱,负重量大。第11、12胸椎及第3腰椎,负荷量更大,容易压缩变形,使脊椎前倾,背曲加剧,形成驼背。
身高变矮
每人有24节椎体,正常人每一椎体高度约2厘米左右,老年人骨质疏松时椎体压缩,每椎体缩短2毫米左右,身长平均缩短3~6厘米。
骨折
骨质疏松严重时,轻微的外力,比如咳嗽、打喷嚏、搬动轻质物体等,就能导致骨折。北京协和医院骨外科翁习生教授估计,我国家每年因骨质疏松导致的脆性骨折大约在100万例左右。
呼吸受限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脊椎后弯,胸廓畸形,可使肺活量和最大换气量显著减少 。
一个公式自测“骨松”风险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约有30%~50%的患者无明显骨痛、肌痛或腰背痛等症状,需要通过骨密度测定确诊。绝经后的女性、60岁以上男性,应每年或每两年查一次骨密度。
大家平时可用亚洲人骨质疏松的自我筛查工具(OSTA)来了解自身骨骼健康。
OSTA指数=(体重公斤-年龄)×0.2
- OSTA大于-1:患骨质疏松的风险较低;
- OSTA在-1~-4之间为中风险;
- OSTA指数小于-4为高风险。
若出现中高风险,应尽快就医。
经检查确诊患上骨质疏松的人,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抗骨吸收的药物防止骨量的进一步丢失,或促骨形成类药物以提高骨量。只要积极接受药物治疗,可使骨折风险下降70%~90%。
适合所有人的壮骨计划
骨量偏低或现阶段正常的人,不要等中老年骨量不足才开始注意,从儿童时期就应该做好预防。
多吃“补骨”营养素
钙:补骨”原材料
中青少年、中老年人、孕妇、哺乳期女性、骨质疏松患者尤其要多补钙。建议保证喝一杯牛奶,多吃豆制品、绿叶蔬菜、贝壳类水产品、海带、黑芝麻、紫菜等钙含量高的食物。
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
每天至少要晒太阳20~30分钟;多吃蛋黄、海鱼、鱼肝油、蘑菇类等含维生素D较多的食物。
维生素K:领钙入骨
想让吃进去的钙精的补在骨骼上,少不了维生素K2的帮助。可通过绿叶菜、肝脏、蛋黄、奶酪等食物摄入。
坚持运动
运动有助促进钙质在骨骼沉积,帮老人预防摔倒。
- 青春期后的5年是骨骼发育黄金期,十三四岁的男孩每周踢3小时球就能起到增强骨密度的功效。青少年多打羽毛球和篮球等也有助于骨骼发育。
- 中年人可多进行跳绳、慢跑、有氧体操或游泳。
- 老年人要有针对性地训练上下肢:多练习负重摆臂快走,做八段锦、太极拳;也可练习靠墙下蹲或仰卧举腿,增加髋关节、下肢力量。
睡个好觉
为保护骨骼健康,年轻人尽量不要熬夜,老年人也要保证每晚7个小时的高质量睡眠。
保持身姿
站姿要保持耳垂和颈部垂直,肩膀向后伸展,挺腰收腹,避免头部和肩膀前倾;坐姿要挺腰收颈,双脚触地,椅高及膝,不要探头弯腰;睡觉时,床板要加硬褥,腰背伸平直。
心情舒畅
人长期处在压力之中,可导致激素代谢紊乱引发骨丢失,焦虑会造成骨质疏松。心情舒畅、良好的情绪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有利于骨量维持。▲
本期编辑: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