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出现奥密克戎内地第一次规模传播,为什么?

京东互联网医院·慢病小病不排队,名医专家在身边。
京东健康
京东健康

1月9日晚,天津疫情再次引发关注。

 

据央视新闻1月9日晚22时许消息,天津市津南区再新增20例阳性感染者。

 

记者从天津市疫情防控指挥部获悉,8日21时至9日21时,天津市津南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20名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人员咽拭子样本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其中9人为中小学生,年龄介于5岁至15岁,均已转运至天津市定点医院做进一步诊断治疗。

 

图源:央视网客户端

 

此前的1月7日18时至8日21时,津南区已报告新增20名阳性人员。目前,经市专家组综合分析,1月8日报告的20名阳性感染者已经有18例确诊为本土新冠病毒确诊病例(其中轻型14例,普通型4例),另外2例为无症状感染者。

 

为何天津会破防?

 

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暨南大学基础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教授梁晓峰指出,这有可能跟感染奥密克戎后症状轻、不易被发现有关。

 

他表示:“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跟防控麻痹松懈有关,但症状轻、不易被发现,是该病毒的一大特点,会导致很多人因此不愿意就医,以为扛过去就可以了,加上该病毒传播速度快,会导致更大范围传播,给卫生系统防控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这次对天津也是一大考验。”

 

梁教授强调:“中国人口基数大,对待该病毒仍不能松懈。目前我们仍要呼吁大家,一旦发现有症状,要及时就医,全社会要提高对该病毒的警惕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另外,科研要加紧对该病毒的研究工作。”

 

1月9日凌晨1时许,天津市委书记、天津市防控领导小组组长李鸿忠在市委视频会议室主持召开市防控领导小组和指挥部会议,会议上也指出,此次疫情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属于奥密克戎变异株,呈现出传播速度快、隐蔽性强、穿透力强的特点。

 

针对严峻复杂的疫情形势,天津方面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全员核酸筛查。

 

严防死守的前提:管理和配合

 

1月9日,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就全面加强离津管理发布通告如下:

 

一、严格落实离津管理。广大市民群众非必要不离津,确需离津的,自1月9日24时起,须持有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绿码。同时,实施离津审批报备制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须经单位或社区审批。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带头落实非必要不离津要求。

 

二、严格交通出行防控。机场、公路、铁路、港口码头等交通站场要落实离津人员核验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以及体温检测、亮码、戴口罩等防控要求,加强人流引导,避免人员集聚;城市公共交通、出租车、网约车严格落实戴口罩、通风消毒等防控措施,并做好个人防护。

 

三、严格进京通道管控。铁路、客运站及高速路口要设立卡口或专用通道,对于离津进京人员要核验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绿码。发热人员、健康码异常等人员要履行个人防护责任,主动配合健康监测和核酸检测,未排除感染风险前不离津、不进京。

 

四、严格重点涉疫人员排查。各区防控指挥部、各相关专业组要加快阳性感染者密切接触者及次级密切接触者等重点涉疫人员排查管控,一旦发现重点涉疫人员离津,要第一时间推送协查函至相关省市。

 

五、严格重点区域管控。各区防控指挥部、各相关专业组要严格落实封控区、管控区隔离管理要求,加大公安民警、街道工作人员、网格员等配置力度,强化防范区域人员管控力度,确保管控人员有限流动、赋码管理。

 

六、严格离校师生管控。全市实行校园封闭式管理,学校师生非必要不离津,非必要不线下教学,对于因探亲、返乡等确须离津的教职员工、学生、外包服务人员等,要严格落实离津疫情防控措施,离津前须向学校报备,并提供48小时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绿码。重点涉疫区域内的高校要严格实施封闭管控,做到未排除感染风险前校内人员不串门、不扎堆、不聚集、不离校。已经离津的学生要主动向目的地社区、宾馆报备,主动开展核酸检测,自觉落实当地疫情防控措施。

 

有相关旅居史且已进京人员、接到健康宝弹窗提示人员,均请立即主动向社区、单位、宾馆等报告,配合做好集中隔离、居家隔离、健康监测、核酸检测等各项防控措施; 需要居家隔离者请配合管理,足不出户; 因瞒报、虚报或未按规定落实防控措施,引发疫情传播风险或其他严重后果的,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北京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予以追责和处罚,严重者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健康监测期间应减少外出,必须外出时做好个人防护,本人和同住成员尽量不外出、不聚集、不聚餐。

 

附:天津公布本轮疫情第3-20例阳性感染者活动轨迹

图源:新华社微博

 

本文整理自:央视网客户端、第一财经资讯、新华社微博等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地区推荐专家
患友问诊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
药品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