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速则不达-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应慎重降压
在中国,脑血管疾病是国人的首位致残和死亡原因,其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及高复发率的特点。其主要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又称脑溢血、脑出血),两者比例分别约为 70%和 25%。一般来说,大众常用脑梗死或脑卒中来指代缺血性脑卒中。脑卒中发病风险中的 90%可以归咎为已知的 10 个危险因素的作用,其中高血压是首位危险因素。2013 年一项关于脑卒中危险因素的荟萃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是中国脑卒中人群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而且其与脑卒中的相关度显著高于西方国家人群。
临床上常常出现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平素血压控制不好的高血压患者出现了偏瘫、失语、头晕或者肢体麻木等缺血性脑卒中症状的时候,患者本人其实知道这些症状是由于长期高血压控制不好所致。当出现缺血性脑卒中症状时,常常有一种亡羊补牢的心理,要求迅速把血压降至正常水平。或自行服用大量降压药物降压或者要求医生迅速降压,却不知此时迅速降压反而有害。
中国脑卒中血压管理防治指南里明确提到卒中发病 24 小时内应密切监测血压,尽量消除血压波动的相关诱因和减少血压变异性;对缺血性卒中,若预备进行血管再通治疗也就是介入取栓或静脉溶栓治疗,推荐应用静脉注射药物将血压控制在 180/100mmHg 以下。若未进行血管再通治疗,而且血压不超过 200/110mmHg,不推荐早期过度积极的药物降压,建议在卒中病情稳定后再启动降压药物治疗。卒中发生后,急性期(通常其定义为卒中发病 2 周内,其中发病 24 小时内的血压水平对治疗决策的影响较大)血压的变化因卒中类型不同存在显著差异。卒中急性期血压升高原因主要包括: 疼痛、颅内压增 高、意识模糊、焦虑、卒中后应激状态和病前存在的高血压等。多项研究表明早期降压不但不能带来临床获益,还可能增加卒中发病 30 天的死亡风险,而且长期随访结果也未提示急性期降压治疗的临床获益。
因为血压的升高,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人体器官特别是脑血管会随之缓慢适应高血压状态。当血压突然降低时,反而引起供血不足引起急性损伤。特别是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脑血管本就供血不足,快速降压后加重缺血状态,从而引起症状加重。
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应慎重降压,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步把血压降至正常,避免血压剧烈波动导致的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