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姨妈”痛得死去活来,为啥排出膜样物才减轻?
去年冬天的一个晚上,我在家里突然接到一位患者的电话,语气中又急又怕,原来她当日上午月经来潮,但经血排出不畅,到中午开始小腹疼痛,阵阵加剧,晚上打电话前疼痛剧烈,伴有肛门憋坠感,结果在卫生间里从阴道排出一个“大血球”,把她吓了一大跳。
“血球”排出后腹痛明显减轻,也有暗红色经血排出。详细问过病史后,我告诉患者第二天把这个诡异的“血球”带到门诊。第二天在门诊,给患者做检查排除了妊娠之后,仔细观察了所谓的“血球”,形状和大小如核桃,颜色紫黯,质地较韧,剖开看其实是血块中夹杂着片状内膜样组织。
痛经大家都比较熟悉,很多女性朋友都深受其苦,不少患者都有经血中夹有紫黯小血块的症状,但这样的痛经和“大血球”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就是传说中可怕的“膜样痛经”了,是子宫内膜增殖过厚或分泌期内膜不得溶解,整块的内膜不易从子宫内壁剥脱,造成子宫的剧烈痉挛性收缩所致。《叶氏女科证治》中就有“经来如牛膜片”、“经来下肉胞”的形象描述,而我的这位患者表现则更为突出,内膜和经血已经混合瘀结成了球状。
这样的患者痛经往往非常剧烈,伴随有四肢厥冷、冷汗淋漓、精神紧张焦虑,反复发作者痛苦异常。中医认为这种痛经根本病机仍然在于“血瘀而不通则痛”, 但与一般痛经不同,单纯从气滞血瘀或寒凝血瘀论治,疗效并不满意。现代的一些医家逐渐认识到本病中的膜样有形之物,实为瘀久积结而成,当属中医“癥瘕”的范畴,非峻药不能攻之,因此临床上从活血消癥,化瘀止痛入手方可见效。
笔者这里给大家介绍两位妇科名家治疗本病的经验方。第一首是国医大师夏桂成创制的逐瘀脱膜汤:肉桂3~5g(后下),五灵脂、三棱、莪术、炒当归、赤白芍各10g,益母草15~30g,木香6~10g,元胡12g,川续断15g,或加蒲黄6g,三七粉6g,炒枳壳6~9g。另一首是“朱氏妇科”传人朱南孙所创的化膜汤:生蒲黄24g,炒五灵脂15g,三棱12g,莪术12g,炙乳香、没药各3g,生山楂12g,青皮6g,血竭粉2g(冲服)。
这两首方剂均可在膜样痛经发作前数日开始服用,直至经期痛经症状消失,根据情况连续服用数个周期。此外,也可以用于临床上较为棘手的内膜异位症引起的痛经和严重的原发性痛经,说不定也会有意想不到的疗效的。
本文旨在科普并供同行参考。患者应找专业医生诊断、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