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疾病:情绪也很重要
作为一名老年病科医生,经常能遇到这样一些患者,他们有的是慢性胃炎,有的是胃溃疡,有的是肠易激综合症,诊断都很明确,药也吃了不少,但各种症状就是反反复复不见好,或者好了又发作,这给患者造成了很大困扰。
对患者的疾病诊断无误,用药也都是按照指南来的,也考虑了患者的个体化治疗,为什么病就是反反复复好不了呢?
这种情况,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患者的生活管理不到位,这包括了日常饮食是否注意,生活作息是否规律,情绪是否有异常波动。
今天我们重点说说情绪的问题,这也是很多患者都存在的,却特别不被重视的一个问题。
情绪因素作为一个看不到摸不到的抽象的东西,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消化道的呢?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伤心生气时,面对美食毫无食欲;开心愉悦时,粗茶淡饭也吃得香,这是因为胃肠道对情绪非常敏感,其功能受到了心理因素或情绪的影响。
不少人在焦虑、愤怒、忧伤、紧张、生气等情绪状态下会表现出胃肠不适的症状:上腹部隐隐不适、口干口苦、甚至反酸、烧心;有些人会出现下腹部胀痛不适,或感觉肠道叽里咕噜、肛门排气不断,甚至伴有急迫的便意,排便后仍有不爽的感觉;有些人还可能伴有全身不定位的疼痛,睡眠不佳,心情郁闷或烦躁等心理障碍。由此可见,情绪对消化系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消化系统疾病与心理的关系仅次于内分泌系统和循环系统。很多器质性胃肠道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也与心理状况密切相关。比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等消化道溃疡,食道癌、胃癌、肠癌等消化道癌症。
首先我们就拿消化道最典型的受情绪影响的一个疾病——消化性溃疡,来说明情绪对消化道疾病的影响。
消化性溃疡有很多病因:幽门螺杆菌、非甾体抗炎药、胆汁反流等等,但是在消化性溃疡中有一类特殊的,叫做应激性溃疡,它有一个很主要的病因就是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说人话就是情绪的异常波动。
俗话说,“胃是人情绪的晴雨表”、“肠道是人的第二大脑”。我们的胃是应激状态下最为敏感的器官,不良的情绪(包括抑郁、紧张、焦虑)可以使局部儿茶酚胺增多,血管收缩,胃粘膜缺血,其粘膜的缺血程度常与病变程度正相关。粘膜缺血使上皮细胞能量不足,不能产生足量的碳酸氢盐和粘液,使胃酸突破胃黏膜表面的粘液层,直接引起胃黏膜糜烂,久而久之引起溃疡。
大家可不要小看了情绪对于胃黏膜造成的影响,急性的情绪波动,比如强烈的紧张、焦虑可以在短时间内导致胃黏膜严重受损,直接出现溃疡并穿透胃壁肌层,经常无任何征兆的直接导致胃或者十二指肠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相反,由幽门螺杆菌等原因导致的出血穿孔倒是没有这么发展迅速。而且这种情绪波动导致的溃疡并发症,多见于年轻人,特别是既往没有胃病史的人群。
除了消化性溃疡外,异常的情绪还会对胃肠道动力造成影响。
长期的抑郁状态使胃肠道蠕动减慢,产生腹胀、便秘、反酸烧心、嗳气的症状;长期处于焦虑、紧张的情绪中,又会使胃肠道蠕动不规律,产生异常蠕动波,引起反复的便秘和腹泻交替症状。这在肠易激综合症和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中十分常见。
情绪对于消化道疾病的影响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这在临床也表现的十分明显,就是恶性循环。
患者长期被腹痛、腹泻、便秘等症状困扰,产生焦虑等不良情绪,而这种不良情绪又增加了这些消化道症状,症状明显了,不良情绪进一步积累。长此以往,导致患者身体心理双重压力,严重影响正常生活,更严重者甚至发展为抑郁症、焦虑症等精神疾病,让人痛不欲生,生无可恋。
如果您感到自己有着比较明显的不良情绪,那可以先试着自己进行调节。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睡眠,合理营养搭配,适当运动运动,出出汗,像慢跑、游泳、瑜伽等都是比较好的运动方式;和朋友、家人多交流,多倾诉,及时疏散不良情绪。同时按时服药,看情况能否改善。
如果效果不好,可以去医院进行复诊,把您的担心和忧虑详细的讲给您的主治医师听,看能否在合适的范围内适当增大消化病药物的剂量,同时加服抗焦虑的药物,再加以自我调节,试着看能否有所缓解。
如果通过上面的调整,情绪低落或者焦虑的状况不仅没有好转,还越发加重,严重到自己已经无法控制了,那强烈建议寻求专业精神科医生的帮助。我们要明白,抑郁、焦虑状态和抑郁症、焦虑症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心理问题,可以自我疏导,而后者就是精神疾病了,需要到专科进行治疗,否则是无法自愈的。
不良情绪带给身体的消极影响不言而喻。在生活中,很多事情都不如人意,所以保持乐观、开朗心境十分重要。一个人能以积极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境。始终保持豁达的心境,身体没有不良因素的刺激,那么疾病也会消失不见。
最后,祝大家都能拥有一个良好的情绪和健康的消化道,天天心情倍儿棒,顿顿吃嘛嘛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