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管理习惯

京东互联网医院·慢病小病不排队,名医专家在身边。
JDH健康大讲堂
随访专用疾病知识科普

除了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外,我们自己也有很多可以做的,来促进更高效的康复。

 

下面我们来看看,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培养的几个自我管理习惯:

 

1. 多把注意力放在他人身上。

 

我们在情绪波动时,更容易把注意力都放在自己身上。因此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到他人身上。

 

比如联系你的好朋友,问候下近况、了解他们生活中有些什么烦恼,是如何应对的,或是搜索公益项目,出一点力或是捐一点钱。

 

当人们感觉自己被别人需要时,会更心情愉悦;

 

也可以将自己关心的人的照片放在钱包里,或者设为屏保,这个人可以是你的亲朋好友,也可以是你喜欢的偶像。

 

当自己特别难过或者愤怒时,看着他们的脸,想一下当你难过时,他们会对你说些什么?如果有机会,你们想去哪里玩,会经历哪些开心的事?

 

2. 收集让自己快乐的事。

 

在日常生活中,多留意一下:做哪些事又轻松,又可以获得快乐?然后把它们列下来。

 

我们不必等到情绪很压抑时再做这些活动,而是定期、甚至每天给自己安排一些活动。

 

比起情绪很糟糕时再补救,更好的做法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做好预防。

 

下面给你举一些例子,你可以写下自己的,把它们做成卡片、列成清单,当不知道今天要做什么时,就抽一张卡。

 

比如:和朋友打给视频电话聊聊天;去朋友家吸猫;去公园散散步;读小说;看电影;听喜欢的歌,随着旋律自由舞动;洗个澡;睡一觉;去商城的角落坐着观察人来人往.......

 

3. 记录情绪日记,习惯碰触情绪。

 

比起一味地压抑和回避,面对情绪、感受它,在尝试调节的过程中积累成功的经验,会让我们对管理情绪更有信心。

 

一种在日常生活中觉察和理解情绪的方式就是记录“情绪日记”

 

比如写下:

(1)今天最强烈的消极或积极的情绪是什么;

(2)这些情绪与哪些人、事、物有关;

(3)按照情绪的强烈程度,从最不强烈的1到最强烈的10给它打分;

(4)记录下稍后你做了些什么来改善负面情绪,或是如何创造和维持了积极情绪。

 

写情绪日记是为了让我们能根据自身情况,更及时的察觉情绪的线索:

 

包括觉察什么样的人、事、物,会触发我们的不适,下次要不要尽量避开,或是在触发之前做好准备?

 

同时,觉察那些有助于自己提升情绪的人、事、物,来为自己更多创造这样的机会。

 

给情绪的激烈程度打分,是为了培养对情绪状况的感知,用来“早发现,早干预”。

 

让我们能够及时在消极情绪尚不激烈时调节,这会比在情绪沸腾时调节要容易得多。

 

4. 练习正念冥想。

 

正念可以帮助我们及时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和念头的升起,也能意识到自己有做出某种反应的冲动。

 

学会观察它们,不批判它们,也不立刻做出反应,和它们之间保持一段距离。

 

这能让我们有能力选择“是否要做出这种反应”,以及“应该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因此,正念冥想能锻炼我们减少情绪化的自动反应,提升情绪调节能力,更少地在“情绪上头”后立即做出行动,并有能力在巨大的情绪中依然保持理性的选择。

 

最后,需要强调的事,有的人可能觉得“看到这些道理都懂,但还是很难做到“或是”感觉没什么用,还是会暴躁。”

 

一方面,如果情绪总是非常不稳定,且自我调节总是失效,这很有可能是心理疾病导致的,可能需要在药物等更专业治疗基础上才会更明显。

 

另一方面,情绪调节能力需要不断学习、练习来掌握,最初开始使用技巧时,难免觉得用起来不顺手、看不到效果;但随着时间过去,对技能的运用会越来越顺利。

 

总之,坚持尝试、体会和总结,才是更重要的。

 

因此,我们从今天的随访内容起,将添加日记打卡的环节,帮助你真正应用和实践这些自我管理的策略,促进更高效的治疗康复效果。

 

注:关于练习正念冥想的工具,您可以自行到手机应用商店搜索“冥想”下载您喜欢的应用,推荐下载评分更高、下载数量更多、评论数更多的App。

 

 

文章由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谭羽希博士提供。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