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段超

多汗是否都由体虚引起,为何吃了这么多止汗的补药出汗反而加重了?

多汗是否都由体虚引起,为何吃了这么多止汗的补药出汗反而加重了?

出汗既是人体的一个正常的生理现象,同时汗出过多又会造成一系列病理性的改变。很多人被长期的出汗所困扰,但目前西医治疗出汗疗效虽肯定,但都有一定的副作用。中医副作用相对较小,且有全身调理的作用,很多病人出汗仅仅是一个表现,常同时伴有燥热、怕冷、心慌、失眠、烦躁、月经不调、腰酸腿软、神疲乏力、容易感冒等,中医不仅能治疗出汗,同时可以全面调理身体状况。但是由于很多人并没有中医基础,面对琳琅满目的中成药不知道该如何选择,且药店店员对中医中药知识也常是一知半解,经常容易推荐错药物,比如李女士因为长期出汗至药店购买止汗中成药,药店店员在简单询问李女士情况后认为她是太虚了,所以出汗,推荐了如玉屏风颗粒、黄芪精、补中益气丸等补气的药后,李女士不仅出汗没有缓解,反而出现了咽喉疼痛,牙龈肿痛,口干舌燥,烦躁失眠,大便干结等情况,原来李女士本来就是湿热体质,由于湿热熏蒸导致的出汗,用了这么多温补的药物,无异于火上浇油,所以出现了一系列上火的表现, 后推荐李女士用龙胆泻肝丸清泻湿热后出汗和上火的症状均有明显缓解,内热导致的出汗好比在火上煮沸的水,固表止汗的药就好比把水壶的盖子盖的死死的,开始能够短暂的防止水的外溢,但火不关,水只会在体内沸腾的越来越厉害,早晚是会沸腾而出的,温补的药就好比再加大火的力度,也只会使水沸腾的越来越厉害,这个时候只有把火关了才是让水不沸腾外溢最好的办法。对于多汗症,最重要且最先要弄清楚的是寒热虚实,究竟是寒证还是热证,是虚证还是实证,这个对用药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若是热证用了热药,寒证用了寒药,虚证用了泻药,实证用了补药,不但不会使病情缓解,反而会加重病情。所以下面会详细告诉大家出汗的寒热虚实如何区分,中医对出汗是如何分类的,这些分类对选择药物有什么意义,并介绍古代名医和现代中医大师们是如何认识多汗的,有哪些治疗多汗的著名方剂和现代中医大师的经验方,下面我们将详细论述。


为了更好的反映古代历代名医对多汗症的认识和经验方,文章中引用了较多古代医籍原文,文章中会尽量用通俗的语句进行讲解,但对无中医基础者阅读本文可能仍有一定难度,请见谅,文章中会详细论述各证型间如何鉴别。

关于西医对多汗的认识,多汗对人体的影响,多汗的原因,西医有哪些治疗多汗的方法及各自的优缺点,可以参考我的另一篇文章《出汗过多对人体有什么影响?什么原因导致的?该如何治疗调理》


1.中医对出汗的理解:

《说文解字》对汗的定义是“汗,身液也”,提示汗是人体津液的一种,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黄帝内经》记载:“阳加于阴,谓之汗。”可能这句话对于没有中医基础的人很难理解,清代的温病大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对《黄帝内经》这句话进一步解释:“汗者,合阳气阴精蒸化而出者也......盖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 ,形象一点说阴精就像水,阳气就像太阳,水在太阳的蒸发下会挥发,出汗就是阳气蒸化阴精使其从皮肤而出的过程。任何影响阳气蒸化阴精过程的因素都会导致出汗的异常。

2.出汗过多对人体的影响:

首先出汗过多容易导致身体有异味,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天,会让您在人群中倍感尴尬;其次汗液郁积于皮肤容易滋生细菌和真菌,导致皮肤疾病的发生;且中医认为出汗过多会导致“津由汗脱”、“血因汗减”、“气随汗泄”,严重者会出现“汗出亡阳”等,即汗出过多会导致人体津液亏虚,气血亏虚,从而出现口干舌燥、容易疲劳、浑身无力、面色不佳、皮肤干燥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虚脱的表现。且《黄帝内经》记载“五藏化液,在心为汗”,就是五脏分别对应人体的五种津液,而汗对应是心,所以很多人出汗过多会出现心慌、胸闷、气短、失眠、烦躁等心阴虚的表现。且中医有“汗血同源”的说法,出汗过多会导致血虚,且历代名医均有“血虚者禁止发汗”的告诫,当下很流行汗蒸,听着似乎是一种很好的养生保健的方法,商家也宣传可以帮助人体排出多余湿气及毒素,对于湿气重的人确实比较适合,但对于气血亏虚的人汗蒸后只会加重气血亏虚,使病情加重,特别是产后妇女,生孩子和哺乳过程中本来就耗伤了人体很多气血,如果这个时候过度的汗蒸出汗会导致气血亏虚加重,从而出现以上所说的各种不舒服的症状。

3.中医对出汗的分类:

3.1自汗、盗汗:

我们生活中最容易出现的是自汗和盗汗,古书中记载“无论昏醒,浸浸自出者,名曰自汗; 或睡著汗出,即名盗汗,或云寝汗。若其饮食劳役,负重涉远,登顿疾走,因动汗出,非自汗也”。明确的指出了自汗、盗汗以及生理性出汗的区别,即在人体清醒状态下的异常出汗称为自汗,睡着的状态下出汗过多称为盗汗(因为如强盗一般在夜间出现,所以形象的称为盗汗),盗汗又称为寝汗。还提出吃热食物、干重活、剧烈运动等情况导致的出汗为生理性的出汗,和自汗是有区别的。之所以将出汗分为自汗和盗汗,是因为他们的病因有区别,治疗方法一般也不相同,自汗多为气虚(或阳虚)不固、腠理开泄所致;盗汗多为阴虚内热、破津外泄所致。对于自汗、盗汗治疗清代名医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汗》中提出“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这句对于自汗、盗汗的治疗法则对于今天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常见的有“补气以卫外”的名方为玉屏风散(有成药);有“补阴以营内” 的名方为麦味地黄丸(有成药)。当然气虚自汗,阴虚盗汗是多数情况,并非所有人都如此,如明代名医张景岳就在《景岳全书·汗证》中提到“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也”,所以气虚自汗、阴虚盗汗是常态,但也有少部分人并非如此,需要仔细辨别,以免导致治疗效果不佳。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对自汗、盗汗的病理属性作了进一步概括,认为自汗多属气虚、血虚、痰湿、阳虚; 盗汗属血虚、阴虚。

3.2黄汗、红汗:

黄汗因汗液色黄,色如黄柏(中药名)汁而得名,出此汗者常将衣服染黄。关于黄汗的记载首见于医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论述了风湿病、黄疸、水肿等疾病中可见黄汗。《金匾玉函要略辑义》注解到:“热逼于内,汗出于外,湿瘀乎热,汗出必黄,此又就汗出之色,以明湿热之理,名之曰黄汗。”隋代《诸病源侯论·黄汗候》记载:"黄汗......此由脾胃有热......",论述了其病因主要是脾胃湿热所致,治疗以清脾胃湿热为主,多数医家推荐用龙胆泻肝汤、甘露消毒丹等治疗黄汗。

红汗,指汗出淡红如血,又称血汗,《惠直堂经验方》记载:"血汗,出汗红色也,血自毛孔中出。即肌衄,又名脉溢。乃虚弱极有火之症也",提出红汗为虚火所致,治疗以清虚火,凉血止血为主,多数医家推荐用清营汤、犀角地黄汤治疗。

3.3脱汗、战汗:

脱汗,是在患者生命垂危或急危重症时出现的汗,类似于西医的休克状态,此时多冷汗淋漓或汗出如油,多为阳气大虚,阴阳隔离的危候,此时当回阳救逆,可用参麦注射液或参附注射液回阳救逆。

战汗,多见于发热性疾病,正邪交争比较剧烈的时候,此时出汗多是疾病好转,正气祛邪外出的表现。医圣张仲景特别强调此时应“谨防风寒,亦可喝稀粥,以助胃气,强化汗源”,这时如调理得当则疾病易去,否认再次感染风寒则易复发。

3.4不同部位的出汗

①头汗:指仅有头部的出汗,其他部位不出汗。《伤寒明理论·头汗》中记载:“头者,诸阳之会也。邪搏诸阳,津液上凑,则汗见于头也”,人体经脉仅有阳经从头部循行,所以头汗出多属于阳证,病因多为火热上攻,湿热熏蒸,热入血室,胆热气郁,饮热相结,产后血虚,寒湿郁遏、瘀血阻滞所致。

②胸前出汗:指仅有胸前出汗,其他部位不出汗。又称为心汗,《丹溪心法·汗》中记载: “别处无汗,独心头一片有汗,思虑多则汗亦多,病在用心,名曰心汗”,指出了胸前出汗病位在心,多由于思虑过多劳心所致,治疗当补养心血,并嘱咐患者静心以养神。

③手足汗:指仅有手足出汗,其他部位不出汗。《伤寒明理论·手足汗第九》,其言: “四肢者,诸阳之本,而胃主四肢,手足汗出者,阳明之证也。阳经邪热,传并阳明,则手足为之汗出”。胃经全名为足阳明胃经,主四肢,手足心出汗多为胃经有热所致。《伤寒论》“阳明病,脉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提出了阳明经有实热、便秘、大便硬、手足汗出的经典方剂为大承气汤。《简明中医词典》中提到: “手足常潮湿多汗,多属脾胃湿蒸,旁达四肢。若手足心热者属阴亏血虚; 手足发凉者属中阳不足。”将手足心出汗分为三大类,手足潮湿多汗多为脾胃湿蒸,可用茵陈五苓散去脾胃湿热治疗;手足心热多为阴血亏虚,可用当归六黄汤滋阴降火治疗;手足发凉出汗多为中气不足,可用附子理中丸温补中气治疗。

④腹股沟和外阴出汗:《黄帝内经》提出:“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湿性重浊,其性趋下,易袭阴位,腹股沟和外阴属于在下之阴位,故腹股沟和外阴出汗多为湿气重所致,又根据寒热不同分为湿热和寒湿。

⑤半身出汗:分为左右出汗或上下出汗,如仅左侧出汗而右侧无汗,或上侧出汗而下侧无汗,反之亦然。多因为气血不足、痰湿瘀血阻滞经络,导致局部组织得不到气血的滋养所致。

4.中医分型论治、各型常用名方及现代名医经验方:

虽然汗为心之液,但汗与其他四脏也有关系,古代医家提出根据不同脏腑的虚损可以导致不同部位的出汗,如清代《王氏医存》记载: “五脏皆有汗,不独心也:汗皆为虚,心虚则头汗,肝虚则脊汗,肾虚则囊汗,肺虚则胸汗,脾虚则手足汗,人弱而专一处之汗,久而不愈,即此经虚也。”对我们判断不同部位出汗对应不同脏腑虚损有着重要参考意义。《黄帝内经》也提出:“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提出了不同情况下汗出对应着不同的脏腑:饱食后出汗,汗于胃;惊吓后出汗,汗出于心;负重远行后出汗,汗出于肾;快速前行恐惧出汗,汗出于肝;干活劳累后出汗,汗出于脾。

4.1阳气虚衰,失于固摄:开篇中就提到“阳加于阴,谓之汗”,可以知道阳气在出汗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阳气虚衰,腠理不固,津液外泄而汗出,正如《病源论·虚劳汗候》中提到的:“若阳气偏虚,则津液发泄,故为汗”。其中又根据阳气虚衰的程度不同分为气虚和阳虚的不同,中医有句名言叫“气虚为阳虚之渐”,意思就是说气虚较轻,阳虚较重,气虚进一步发展就会成为阳虚;其中又根据病变脏腑的不同分为肺气虚、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四个证型,其中以肺气虚最为常见。

①肺气虚证:以自汗为主,汗液清晰无味,多在吃饭或稍微活动后就明显出汗,伴有易疲劳,易感冒,乏力,面色无光泽,手足不温,出汗后怕风,舌质淡红,苔薄。经验方(加味玉屏风散)。

②心阳虚证:与肺气虚证的区别是本证多见于胸前出汗,但心慌、胸闷、睡眠不佳等症状较为明显。经验方(加味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③脾阳虚证:与肺气虚证的区别是本证多见于手足多汗,常伴大便稀溏,消化不良,口但无味,舌边齿痕明显。经验方(加味理中丸)。

④肾阳虚证:与肺气虚证的区别是本证多见于阴囊出汗,常伴腰酸腿软,男性可见阳痿早泄性欲低下、精子含量低、尿频尿液清冷,女性可见宫冷不孕、月经量少、周期推迟、颜色淡等。经验方(加味真武汤)。

4.2阴虚血亏,热破津泄:阴虚易生内热,内热迫使阴液外泄。金元四大名医李东垣在其《东垣十书·汗》中提到: “盗汗者, … …是属阴虚”。其中又根据阴虚部位的不同分为心阴虚和肾阴虚,且根据阴虚和内热所占比重的不同分为阴虚重内热轻和阴虚轻内热重,且出汗时间久了会导致“气随汗泄”,从而出现气阴两虚的情况。

①心阴虚证:本证出汗多以胸前区为主,盗汗多见,典型表现为心慌、胸闷、气短,失眠多梦,烦躁不安,多伴全身潮热,手足心发热,口干舌燥,大便干燥,小便黄,舌质红,少苔。经验方(加味生脉饮)。

②肾阴虚证:与心阴虚证相比本证多以阴部出汗为主,心慌、胸闷、气短等症状少见,本证典型表现为腰酸腿软,男性可见阳痿早泄遗精,女性可见月经量少,周期提前,颜色较深,其余表现与心阴虚证基本相同。经验方(加味麦味地黄丸)。

③阴虚轻内热重证:本证阴虚症状较轻,而内热症状较重,常口干明显,脸部发红,容易上火(如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咽喉疼痛、目赤肿痛等),大便干结,小便黄赤,或小便时有烧灼感,舌质红明显,少苔不明显。经验方(加味当归六黄汤):当归六黄汤被古代历代名医称为“治盗汗之圣药”。金元四大名医朱丹溪对本方有如下评价:“盗汗… …用当归六黄汤甚效,但药物寒人,虚者只用黄芪六一汤”,提出虽然当归六黄汤治疗盗汗的疗效非常好,但是药物比较寒凉,虚寒的人不能用,虚寒者只能用黄芪六一汤。

④气阴两虚证:此证多见于体质本虚之人,如大病之后、产后等,也可见于其他出汗之证时间久,导致的气阴随汗而脱所致。典型表现为汗液清晰无味,自汗、盗汗皆可见,伴有易疲劳,易感冒,出汗后怕风,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口干纳差,或燥热、手足心发热,舌淡少津,苔薄白。现代名老中医经验方(芪萸止汗方)。

4.3营卫不和,开阖失司:前已论述“汗为阳加于阴”所致,而汗的物质基础是营阴,而管理汗孔的开关的是阳中之卫气,营卫不和,则汗出。

此证多汗以自汗多见,出汗后怕风,有肢体酸痛的表现,或忽冷忽热,或半身局部汗出(但无明显肢体麻木),舌质淡红,舌苔薄白。现代名老中医经验方(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医圣张仲景的桂枝汤从古至今一直被推崇为调和营卫的第一方,用于治疗营卫不和自汗效果显著。

4.4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汗为心之液”,所以心血不足会导致出汗,同时出汗过多又会加重心血的亏虚,气虚不固也会导致出汗,“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虚会导致气血亏虚。

此证自汗、盗汗均可见,多伴心慌、胸闷、气短、失眠多梦等心血亏虚的表现,且这些表现多在出汗后加重,且有易疲劳,面色不佳,唇甲淡白,舌质淡,苔薄。此型人多由思虑过度所致,出汗以胸前出汗多见。此证在女性可见月经不调、月经量少、颜色淡。现代名老中医经验方(加味归脾汤):归脾汤一直被历代医家奉为治疗心脾两虚的第一方。

4.5痰湿阻滞,气化失常:中医将痰分为“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此处所说之痰属于“无形之痰”,痰湿是身体里面病理性的代谢产物,痰湿停留在身体里的某一处,导致气的流通受阻,汗液的气化过程不能正常完成,所以出汗。《黄帝内经》记载: “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 …”,指出多汗且汗液较为粘稠,为湿气重导致的出汗;而且湿性黏滞,缠绵难愈,若未得到及时的治疗,容易蕴生内热,湿与热相结则汗出更明显,如《赤水玄珠·手足汗》记载:“手足汗乃脾胃湿热内郁所致”,提到脾胃湿热就会导致手足部出汗增多;再如《类证治裁·汗症论治》记载:“两腋汗… …为湿热流注”,可见湿热阻滞还可导致腋下出汗;再如《张氏医通·汗》记载:“阴间有汗,属下焦湿热”,提出阴部出汗为下焦湿热,可见湿热阻滞可导致多部位的出汗,湿热阻滞的部位不同则出汗的部位也会相应的不同。《张氏医通》还记载:“痰证汗自出,痰消汗自止”,提到了痰可以导致出汗,如果及时治疗痰去则多汗可愈。《景岳全书·汗证》记载:“湿气乘脾者,亦能作汗”,由于脾胃为运化营养物质的重要脏器,脾虚不能将饮食中营养物质完全吸收则生湿,脾虚夹湿也会导致出汗。所以本证主要分脾虚夹湿、湿热熏蒸(根据湿热停留位置不同而出汗部位不同)。

①脾虚湿阻证:多以自汗为主,因湿性驱下,多以身体下部出汗为主,湿气重者汗液多较为粘稠、口中黏腻感、身体沉重感、大便粘,脾虚明显者多口淡无味、神疲乏力、大便稀、面色萎黄,舌淡胖有齿印,苔白润或厚腻。现代名老中医经验方(加味理气降痰汤):《证治准绳·自汗》记载: “痰证冷汗自出者,宜七气汤,或理气降痰汤,痰去则汗自止… …”,以上两方均为治疗痰证出汗的良方。

②湿热熏蒸证:此型自汗、盗汗均可见,出汗时全身冒热气,像蒸东西时一样,汗液粘稠,且汗液味道较重,或见黄汗,口干口苦,口中黏腻感,或口气重,头发、皮肤出油多,心烦易怒,面色发红,小便黄,腹部有胀满感,身体困重感,大便粘,多有喜欢吃辛辣、油腻食物的习惯,或居住在气候炎热、潮湿的地方,舌质红,苔黄厚腻。现代名老中医经验方(加味龙胆泻肝汤)。

4.6里热炽盛,迫津外泻:《类经》记载:“热蒸于表则津泄,故腠理开而汗出”,内热重会导致皮肤腠理开泄而多汗,并提到“饮食之火起于胃,劳倦之火起于脾,酒色之火起于肾,皆能令人自汗”,详细论述了内火的由来,饮食过于辛辣油腻、或温性食物摄入过多则胃火旺;若劳累太过则火起于脾;若饮酒、房事过度则火起于肾;其实除了胃火、脾火、肾火之外,心火、肝火也非常多见,心火、肝火多是由于情绪急躁、抑郁、失眠所致。

①心火旺证:此证的典型表现是心烦失眠,口舌生疮(心开窍于舌),面色发红,口干舌燥,小便灼热疼痛,大便干燥难以排出,舌尖红明显,苔黄。现代名老中医经验方(加味导赤散)。

②阳明热盛(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此证以手足大汗出为主要表现,又根据大便情况分为阳明经证(大便通畅)和阳明腑实证(大便干燥、难以排出、甚至腹胀拒按),多伴口渴明显,喜冷饮,烦躁,舌质红,苔黄燥。

△阳明经证:现代名老中医经验方(加味白虎汤)。

△阳明腑实证:现代名老中医经验方(加味大承气汤)。

③肝火旺证:此型人平时性情多急躁,出汗和情绪关系较为密切,多伴面红目赤,口舌干燥,口苦,大便干结,小便黄,或两胁胀痛,或腹胀,舌两边红,苔黄。现代名老中医经验方(加味逍遥散)。

4.7瘀血阻滞,热邪内伏:如清代《医林改错》记载:“竟有用补气、固表、滋阴、降火之不效而反加重者,不知血瘀亦能令人自汗、盗汗,用血府逐瘀汤,一两付而汗止”,部分患者出汗用了以上各种常规治疗方法仍然无效,反而加重者,是瘀血阻滞,热邪内伏,迫津外泄所致。《证治汇补·汗》也记载:“头汗者,有瘀血内蓄”,《类证治裁》记载:“头汗,小便不利,渴而不饮,此血瘀膀胱也… …”。

此证自汗、盗汗均可见,多伴持续低热,或手足心发热,夜间口干明显,大便秘结,心烦失眠,或手足不自主运动,皮肤可见瘀斑、皮疹,舌质暗红,舌上可见瘀斑。现代名老中医经验方(犀角地黄汤+白虎汤加减)。

由于多汗证的原因复杂,所以证型分布也较为繁杂,为全面反映古今名中医对多汗症的认识和治疗,本文尽可能勤求古训,博采众长,且对古今名医对本证的认识和经典名方、目前市面上常用中成药进行了系统总结,可能信息量较大,读起来可能需要耐心,但都是名医经验,有兴趣者可仔细阅读。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湿气重如何判断

现在常有人说自己湿气很重,那到底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湿气重呢?湿气重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该如何调理呢?下面就来讲一讲这几个问题 一、如何判断自己湿气是否重 1.首先看精神状态,湿气重的人会表现为身体困重感,中医四大经典之一的黄帝内经中对湿气重有一句很形象描述就是首如裹,就是好像有什么东西包裹在头上一样,而出现头部沉重的感觉,其实湿气重不光表现为头部的沉重感,根据湿气停留的部位不同可以表现为全身各个部位的困重感,好像有什么东西裹着自己一样,精神不振,神疲思睡。 2.看身体出油情况,湿气重的人多表现为头发油腻,脸上出油较多,容易长痘痘,肥胖中医也认为多为痰湿所致,所以爱美的朋友首先要去除体内的湿气。 3.看大便的情况,湿气重的人大便多不成形,长期大便偏稀,且湿气重的人大便很黏,有的朋友会出现大便黏在马桶上冲不下去,这也是湿气重的表现。 4.看舌苔,湿气重的人舌苔多较为厚腻,正常人的舌苔为淡红舌,薄白苔,如果舌苔厚腻就提示湿气重,一般黄腻为湿热,白腻为寒湿,根据舌苔的厚薄程度可以判断体内湿气的轻重程度。 二、湿气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湿气主要是代谢废物的堆积,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如果脾胃的功能正常,吃进去的食物大多数都能转化为人体有用的物质,则一般很少产生痰湿,如果人的脾胃功能不好,那么吃进去的食物就不能被充分吸收利用,而产生了痰湿。还有就是油腻食物本身就比较难吸收,脾胃功能较差的病人吃了就容易产生痰湿。生冷食物容易损伤脾胃阳气,如果脾胃不好或湿气太重的人都应该少喝冷饮或生冷的食物。在就是有些疾病或药物损伤脾胃或生痰湿,比如脾胃不好的人服用太滋腻的药物就会生痰湿。

段超

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

1618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肾虚有哪些表现?如何判断自己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

不管是日常生活中还是去看中医,经常会听到一个词“肾虚”,那到底肾虚会有哪些表现呢,我们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肾虚,到底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呢,自己怎么调理比较好呢,下面来介绍一下上述几个问题: 1.中医所说的肾脏和西医所说的肾脏有什么区别 一谈到肾虚,很多人会以为自己肾脏出现了问题,其实并不一定,因为中医所说的肾脏和西医所说的肾脏是有区别的。由于古代解剖并未像现代这么发达,所以中医所说的肾脏主要是一个功能概念的集合体,那么中医所说的肾脏到底包括哪些作用呢?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就是说一个人生、长、状、老、已的整个生命过程都是肾脏管的,如果先天发育不良,多属于肾虚;后天的生长发育迟缓,也多由于肾虚;男性女性的生殖功能也属于肾脏的功能,比如男性的阳痿、遗精、早泄、少精等多属于肾虚表现;女性的月经不调也可由肾虚引起; 人体水液代谢也多由于肾脏所管,比如慢性的下肢水肿多由于肾阳虚所致;尿液的生成和排泄也主要是肾脏所管的,比如尿频无尿痛,小便清亮多属于肾气虚所致; 肾还有纳气的功能,慢性喘病到了后期出现呼吸表浅,呼多吸收,动则气喘也是肾虚的表现; 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小孩骨骼发育不良,老年人骨质疏松,老年人因脑髓失养出现的头昏、老年痴呆都是肾虚的表现;牙齿松动、无明显红肿热痛也是肾虚的表现;头发干枯无光泽,容易脱发,白发也多是肾虚的表现; 肾开窍于耳:慢性耳鸣、听力减退多属于肾虚所致。 以上只是对肾虚的表现进行了简单的说明,并不能包含所有肾虚的表现,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医所说的肾虚不单指西医所说的肾脏出现了问题,还包括西医的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等等。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说我去医院检查尿常规、肾功能都是正常的,为什么医生还说我肾虚。 2.肾阴虚和肾阳虚有哪些相同的和不同点,如何鉴别: 相同点:都有腰膝酸软、头昏乏力、精神不佳的表现;对于男性都可导致阳痿、遗精、早泄、少精等表现;对于女性都可导致月经量少、月经周期紊乱等表现。 不同点:首先鉴别怕冷和怕热,肾阳虚的病人多怕冷,手足冰冷,肾阴虚的病人多五心烦热、手足心发热;其次肾阴虚容易导致面色潮红,耳鸣,失眠多梦,盗汗,口干, 大便干;肾阳虚容易导致面色发白或发黑,大便稀,不成形,尿频以及夜尿增多;在男性方面肾阴虚多容易勃起,但遗精早泄,肾阳虚多性欲冷淡,阳痿,滑精,早泄,生育能力下降;在女性方面肾阴虚多容易导致月经量少或闭经,或崩漏,肾阳虚多表现为宫寒不孕、白带清稀量多;再就是可以结合舌苔来辨别,肾阴虚的人舌质多红,舌苔比较少,严重者没舌苔,肾阳虚的舌质比较淡白,舌苔是白色。 以上是肾阴虚和肾阳虚比较简单的鉴别方法,但是临床上很多人并不是那么典型的肾阴虚和肾阳虚,而是阴虚和阳虚都有,因为阴阳互根互用,所以阴虚到一定程度会出现阳虚的表现,阳虚到一定程度也会出现阴虚的表现。

段超

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

1605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男人的隐痛:阳痿的原因、自我调理及治疗方法   

作为男性,正常的性生活常可带来满足感和自信,如果出现阳痿,常常让人感到没有自信,且性生活无法得到十足的满足感,且无法开口对别人提起,所以是男人的隐痛。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引起阳痿的常见原因和自我调理、治疗的方法。 1.什么叫阳痿: 阳痿是中医的说法,古代又叫做“阴痿”,现代医学称为勃起功能障碍。具体表现为成年的男子性交时,阴茎不能正常勃起,或勃起了不够硬,或硬了但时间较短,无法进行正常的性生活。但阴茎发育不良引起的性交障碍不在此范围内讨论。常常伴有容易疲劳、乏力、腰膝酸软、怕冷、精神苦闷、胆怯多疑、或小便不畅、淋漓不尽。隋唐以前多以“阴痿”命名,宋以后称“阳痿”。“阴”是男女生殖器部位的统称;“阳”是从性别来区别男女生殖器,指男性生殖器,且有提示发病机理的作用,认为多为肾阳虚所导致。“痿”有“萎”的意思,像草木枯萎一样,比较形象的形容了阳痿病理状态。 2.阴茎的勃起结构和勃起机制: (一)阴茎的勃起结构 阴茎的勃起结构是一对阴茎海绵体及一条尿道海绵体。每条海绵体均由致密结缔组织膜包被,中间的勃起组织由小血管及血窦组成,血管及血窦壁由平滑肌和结缔组织构成。血管及血窦壁舒张时,血流量增大,阴茎勃起。 (二)阴茎的勃起机制 当阴茎海绵体平滑肌收缩时,血管管腔及血窦腔窄小,血液流入量小,阴茎处于疲软状态。平滑肌松弛时,血流量增大,膨胀的血窦压迫静脉,减小血液流出量(静脉闭塞机制),从而使阴茎勃起。平滑肌的松弛与收缩主要与肌细胞质内自由钙离子的水平相关,高钙时收缩,低钙时松弛。引起阴茎平滑肌细胞钙离子降低的信号分子主要是 NO,此外还有前列腺素E1 和血管活性肠多肽等分子,信号分子的释放又受到激素和神经的调节。 3.西医勃起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 (一)血管源性因素 ①海绵体动脉血供应不足或静脉泄漏:髂总动脉、髂内动脉及下游分支动脉的粥样硬化和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会导致大动脉血流不畅,影响阴茎海绵体的供血;而糖尿病,肥胖等会影响小血管的功能。这些疾病均可使性活动时海绵体的供血量减少,血压降低,海绵体血压不够高时,静脉闭塞机制也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血液流出量增大,导致勃起障碍。白膜太薄或缺损会使海绵体静脉闭塞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导致静脉泄漏性勃起障碍。 ②海绵体内信号递质传递障碍:信号递质不能及时传递也可出现勃起障碍。 (二)神经性因素 脑部有调节勃起反应的高级中枢,中枢神经疾病如帕金森氏病、多发性硬化和脑血管意外等可导致勃起障碍。支配海绵体的周围神经的损伤及退化也会导致勃起障碍,糖尿病、椎间盘突出等疾病以及腹部手术可能会导致周围神经损伤性勃起障碍。 (三)内分泌性因素 睾丸间质细胞在促黄体激素催化下合成、分泌睾酮,垂体及睾丸功能不全使睾酮分泌不足导致性欲低下及勃起障碍。泌乳素是脑垂体分泌的一种激素,它对男性性行为具有抑制作用。先天的高泌乳素血症、垂体催乳素腺瘤导致高泌乳素血症均会引起勃起障碍。 (四)心理性因素 多发生于年轻人,焦虑、压力、精神紊乱、心理障碍、负面情感等因素导致勃起障碍。 (五)其他因素 药物的副作用,帕罗西汀、度洛西汀等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抗抑郁药物、尼古丁、酒精、毒品等可引起勃起障碍。年老使得海绵体平滑肌功能退化,并使得静脉闭塞机制受损,衰老是导致勃起障碍的重要因素。抽烟引起动脉腔变窄,也是引起勃起障碍的一个重要因素。 4.西医对本病的治疗: 现代医学对阳痿发生机制的认识十分深刻,相关研究已从解剖学、神经血管学进入到分子生物学、基因学层面,但在治疗手段上无重大突破。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基因治疗、器械或手术治疗等。 药物治疗:最常用的为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该类药物通过抑制阴茎平滑肌中5型磷酸二酯酶对cAMP和cGMP内酯键降解,使平滑肌松弛而产生勃起反应。由于其确定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便捷性已成为治疗阳痿的一线用药,如: 西地那非、他达拉非、伐地那非。西地那非是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代表药物,可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阳痿,对心理性阳痿效果最好。他达拉非的结构与西地那非有明显差异,有明显延长的药物半衰期(17. 5 h ) ,不良反应更小,这一特点使它成为长期按时用药的最佳选择。最近研究表明,他达拉非按需和每周两次按时服药方案都能有效治疗阳痿、改善性功能和提高性满意度,与按需服药相比,按时服药治疗阳痿显示出更好的疗效。 真空负压勃起装置:空负压勃起装置是一种非侵入性治疗,一般用于不愿意采用药物治疗或对药物治疗有禁忌的患者,临床有效率在 60%左右,但此法缺点明显,易造成疼痛、射精痛、勃起麻木感、皮下青紫瘀斑等,患有出血性疾病或正在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禁用。用于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治疗无效的阳痿患者行阴茎负压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勃起功能及夫妻双方性生活满意率。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勃起功能障碍的方法包括阴茎假体植入术、阴茎动脉重建术、阴茎静脉结扎术。阴茎假体植入术适用于各种方法治疗无效的重度器质性勃起功能障碍患者,是一种半永久性治疗方法,最近有报道显示阴茎假体植入术后患者及其性伙伴的性满意度均大大提高,但因其导致阴茎海绵体不可逆性破坏,选择该方法应十分慎重。后两个血管性手术,主要适用于海绵体器质性病变的患者,但此类手术远期疗效有待提高。 5.中医对阳痿发病机制的认识及如何调理治疗: ①肾阳虚:肾藏精,主生殖,在窍为前后二阴。肾阳亏虚,命门火衰,阴茎自然痿软,故医家多将阳痿归咎于肾阳虚衰,提倡用补肾壮阳法。常见症状包括阴茎不能正常勃起,或勃起了不够硬,或硬了但时间较短,精液稀,怕冷,面色发白,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夜尿多颜色清亮,舌体胖色淡,舌苔薄白。治疗用温肾壮阳之药或食物,常见中成药有右归丸、金匮肾气丸、五子衍宗丸、复方玄驹胶囊等。常见食疗可选枸杞、韭菜、肉桂、羊肉、海参、海马、榴莲等,还可以选择艾灸治疗,常用穴位中极、关元、肾俞、命门等。如果阳虚不明显,伴有五心烦热、手足心发热、面色潮红,耳鸣,失眠多梦,盗汗,口干, 大便干,舌质红,少苔,提示肾阴虚,可选左归丸,穴位选择三阴交、太溪、肾俞等;肾阴虚在阳痿中相对少见,肾阳虚为最常见证型。 ②心脾(胃)亏虚:中医有“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阳明即足阳明胃经,脾胃表里经脉相连,且脾胃两经都从阴茎循行,脾胃为人体吸收外界营养物质的器官,如果脾胃虚,就会导致阴茎得不到足够滋养而出现阳痿。中医认为心主神,心火虚则阴茎勃起无力,难以持久。常见症状有阴茎不能正常勃起,或勃起了不够硬,或硬了但时间较短,偶有心慌,失眠多梦,神疲乏力,面色萎黄,食欲不佳,腹胀,大便不成形,舌质淡,苔薄白。治疗用补益心脾的药物或食物,常见中成药有归脾丸。常见食疗可选枸杞、黄芪、党参、西洋参、薏苡仁、山药、茯苓、当归、酸枣仁、红枣。穴位按摩可选神门、足三里、三阴交、脾俞、心俞等。此行患者心态调整对此型患者较为重要,少吃生冷、油腻食物。 ③肝郁不舒:肝经也从阴茎循行,且肝与情绪的关系非常密切,现代人生活节奏明显加快,工作责任重,压力太大,精神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或者长期面临生活困境,经济出现危机等,这些因素长期存在,就会压抑人的性欲需求,出现阳痿。常见症状有阴茎不能正常勃起,或勃起了不够硬,或硬了但时间较短,心情抑郁,胸胁胀痛,胃脘胀满。治疗用疏肝解郁的药物或食物,常用中成药有逍遥丸、柴胡舒肝丸等。常见食疗可选当归、玫瑰花、陈皮等。穴位按摩可选太冲、肝俞、阳陵泉、志室等。心态调整对此型患者尤为重要。 ④惊恐伤肾:中医认为恐惧伤肾,此型患者常有被惊吓病史,导致阳痿。常见症状有阴茎不能正常勃起,或勃起了不够硬,或硬了但时间较短,心慌,易惊,胆怯多疑,睡觉时噩梦较多,常有被惊吓病史。治疗用补肾宁神的药物,常用中成药启阳娱心丹。穴位按摩可选神门、志室、心俞等。心态调整对此型患者尤为重要。 ⑤湿热下注:湿阻滞于下,导致营养物质难以到达阴茎,导致阴茎失去滋养,且热容易伤肾阴,也会导致阳痿。常见症状有阴茎不能正常勃起,或勃起了不够硬,或硬了但时间较短,阴囊潮湿,瘙痒腥臭,睾丸坠胀作痛,小便黄,排出不畅,或小便时灼热疼痛,肢体困重,口苦,偶有恶心,舌质红,舌苔黄腻厚。治疗清利湿热的药物或食物,常用中成药龙胆泻肝丸、四妙丸。常见食疗可选薏苡仁、茯苓、山药、冬瓜、赤小豆、栀子。穴位按摩可选肾俞、足三里、三阴交、丰隆、中极等。此型患者需少吃辛辣、油腻食物,戒酒。 除以上几个证型外,中医认为“久病入络”,气血运行不畅导致阳痿,可适当加用活血通络的药物,如丹参、三七、蜈蚣、全蝎等。 6.生活调理: 生活习惯的调理: 戒烟、戒酒、适当运动、避免滥用药物、房事节制、戒手淫、生活起居规律。 加强原发疾病治疗:如糖尿病、高血压、阴茎硬结症、其他内分泌系统疾病等; 调整心理状态: 解除焦虑、紧张、抑郁等; 加强性医学教育; 和谐夫妻感情: 强调配偶参与,配偶鼓励等。

段超

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

1616 人阅读
查看详情
相关问诊

我心悸复发,可能与熬夜有关,吃归脾丸和稳心颗粒后上火,想知道如何降火和改善心悸?患者男性19岁

就诊科室:中医内科

总交流次数:74

医生建议:你的情况可能是由于熬夜和过度温补导致的体内热毒积聚和燥热。建议改为清火和养肝的药物,如金叶败毒和龙胆泻肝丸。同时,注意调整生活方式,避免熬夜,多进行有氧运动,保持心情舒畅。

段超

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

查看详情

我总是大汗淋漓,吃饭时尤其厉害。同时也经常腹泻,感觉肾方面有所改善,但头痛和乏力仍然存在。请问这是什么原因?患者男性39岁

就诊科室:中医内科

总交流次数:57

医生建议:根据症状分析,可能是由于脾肾虚弱引起的多汗和腹泻。建议继续服用补肾阴的药物,同时配合健脾的中药治疗。生活中要注意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保持良好的作息和饮食习惯。适当进行一些轻度的运动可以帮助改善身体状况。同时,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段超

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

查看详情

我有咽喉堵塞和口中黏腻感的症状,持续了4天,想知道这是什么病?需要如何治疗?患者女性40岁

就诊科室:中医内科

总交流次数:37

医生建议:根据症状分析,可能是梅核气,主要是由于气郁痰阻肺热引起的。建议服用金嗓利咽胶囊和银黄颗粒来缓解症状。同时,注意休息,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喝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劳累,多进行户外活动,增强体质。

段超

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

查看详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