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与疾病的关系

    2016 年 11 月 30 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上,中国申报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简介: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 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用于指导农业耕种。

    四季的气候特征是春温、夏暑、秋凉、冬寒。中医学认为,在春夏秋冬四季中有寒暑温凉的变化和阳气阴气的盛衰,这种四季寒暑温凉和生长收藏之间有着内在联系的整体,人体五脏之气的生理、病理活动过程,都与四时五行密切相关。以下根据四时五行的生克乘侮理论,结合人体五脏之气的情况来分析测知五脏病的变化和预后。

冬至:

    古人认为,冬至是一阳生的时期,就是说将从阴而出阳的时候;夏至是一阴生的时期,就是说将从阳而入阴的时候。二分二至属于大的节气转交之日、阴阳气交之时,每当大的节气交替的时候,常常可使年老体弱者此时发生特殊不舒感;慢性病此时可加重;重病此时可恶化发生死亡。有人对 2668 例因疾病自然死亡的住院病例进行统计,发现在清明、夏至、立春、寒露、冬至等五大节气里,死亡人数显著地高于对照组(P<0.05~0.001),尤其在二至时更明显。

《黄帝内经》中与节气相关节段:

    四季与肝(胆)病的关系:“病在肝,愈于夏,夏不愈,甚于秋,秋不死,持于冬,起于春”(《素向·脏气法时论篇》)。这是由于肝为乙木,胆为甲木,“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肝(胆)病到了丙丁火气旺的夏季,火克金,金受克则不能制木,病情可好转或痊愈;否则,到了庚辛金旺的秋季,肝(胆)木受到克制,病情就会加重;如在秋季不死,到了壬癸水气旺的冬季,水生木,病情虽不好转,但也不至于加重;到了甲乙木气旺的春季,病情就会好转。

    四季与心(小肠)病的关系:“病在心,愈在长夏,长夏不愈,甚于冬,冬不死,持于春,起于夏”(《素问·脏气法时论篇》)。这是由于心为丁火,小肠为丙火,“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心(小肠)病到了戊己土气旺的长夏,土克水,水受克则不能制火,病情可好转或痊愈;否则,到了壬癸水旺的冬季,心(小肠)火受到克制,病情就会加重;如在冬季不死,到了甲乙木气旺的春季,木生火,病情虽不好转,但也不至于加重;到了丙丁火气旺的夏季,病情就会好转。

    四季与脾(胃)病的关系:“病在脾,愈在秋,秋不愈,甚于春,春不死,持于夏,起于长夏”(《素问·脏气法时论篇》)。这是由于脾为己土,胃为戊土,“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脾(胃)病到了庚辛金气旺的秋季,因金克木,木受克则不能制土,病情可好转或痊愈;否则到了甲乙木旺的春季,脾(胃)土受到克制,病情就会加重;如在春季不死,到了丙丁火气旺的夏至,因火生土,病情虽不好转,但也不至于加重;到了戊己土气旺的长夏,病情就会好转。

    四季与肺(大肠)病的关系:“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起于秋”(《素问·脏气法时论篇》)。这是由于肺为辛金,大肠为庚金,“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肺(大肠)病到了壬癸水气旺的冬季,水克火,火受克则不能制金,病情可好转或痊愈;否则,到了丙丁火旺的夏季,肺(大肠)受到克制,病情就会加重;如在夏至不死,到了戊己土气旺的夏季,因土生金,病情虽不好转,但也不至于加重;到了庚辛金气旺的秋季,病情就会好转。

    四季与肾(膀胱)病的关系:“病在肾,愈在春,春不愈,甚于长夏,长夏不死,持于秋,起于冬。”(《素问·脏气法时论篇》)。这是由于肾为癸水,膀胱为壬水,“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肾(膀胱)病到了甲乙木气旺的春季,因木克土,土受克则不能制水,病情可好转或痊愈;否则,到了戊己土旺的长夏,肾(膀胱)水受到克制,病情就会加重;如在长夏不死,到了庚辛金气旺的秋季,因金生水,病情虽不好转,但也不至于加重;到了壬癸水气旺的冬季,病情就会好转。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大家还在看
40%的感冒实际上是室内污染导致的过敏

40%的感冒实际上是室内污染导致的过敏

#居家 #疾病病因
京东互联网医院
京东互联网医院
气短与心脏病症的关系

气短与心脏病症的关系

#疾病病因 #常见症状 #心血管内科 #呼吸内科
内科王主任
内科王主任
冬季各类疾病患病风险增加,脑中风也不例外!

冬季各类疾病患病风险增加,脑中风也不例外!

#概述 #病因 #心血管内科 #急症治疗
段丽琴
段丽琴
冷空气袭来,疾病预防不能顾此失彼!

冷空气袭来,疾病预防不能顾此失彼!

#冬季 #居家 #疾病预防 #保健 #中医养生 #养生知识 #疫苗科普 #神经内科
京东健康
京东健康
肌萎缩和糖尿病——二者关系知多少?

肌萎缩和糖尿病——二者关系知多少?

#预防 #患病护理 #常见症状
我是大医生
我是大医生
好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疾病(一)

好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疾病(一)

#中年 #老年 #运动 #疾病预防 #疾病病因 #心血管内科 #消化内科
手护妈妈
手护妈妈
人类的饮食结构和痛风的发病率有什么关系?

人类的饮食结构和痛风的发病率有什么关系?

#疾病病因 #骨科 #养生知识 #内分泌科
刘彩艳药师说中医
刘彩艳药师说中医
70%的病与情绪有关!

70%的病与情绪有关!

#养生知识 #心理
京东健康
京东健康
饮食营养与肝病发生的关系

饮食营养与肝病发生的关系

#食谱 #营养 #保健
京东健康
京东健康
情绪与冠心病相关

情绪与冠心病相关

#心血管内科
醒脾开胃颗粒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事项?

醒脾开胃颗粒有什么需要注意的事项?

#醒脾开胃颗粒 #脾胃疾病 #醒脾开胃颗粒 #脾胃疾病 #孕妇慎用 #中成药 #日常保健 #中成药 #日常保健 #药物副作用 #儿童使用 #中医治疗 #中医治疗
黄浦中医消化科线上问诊:脾虚气滞的困扰与解决

黄浦中医消化科线上问诊:脾虚气滞的困扰与解决

#代煎 #免煎颗粒剂 #代煎 #免煎颗粒剂 #线上问诊 #打嗝 #线上问诊 #打嗝 #黄浦区 #脾胃病 #中医 #消化科 #饮食调理 #中医消化科 #脾胃病 #饮食调理 #脾虚气滞 #胃部胀气 #脾虚气滞 #胃部胀气
我最近唇周长了很多痘痘,怎么办?

我最近唇周长了很多痘痘,怎么办?

#脾胃积滞 #生活习惯调整 #脾胃积滞 #生活习惯调整 #唇周痘痘 #中医内科 #中药治疗 #唇周痘痘 #中医内科 #中药治疗 #线上问诊
醒脾开胃颗粒的服用时间是饭前还是饭后间隔多久?

醒脾开胃颗粒的服用时间是饭前还是饭后间隔多久?

#醒脾开胃颗粒 #饭前饭后 #消化不良 #醒脾开胃颗粒 #消化不良 #饭前饭后 #注意事项 #服用时间 #胃脘痛 #胃脘痛 #服用时间 #中成药 #脾胃虚弱 #中成药 #脾胃虚弱
胃热滞脾证地区推荐专家
胃热滞脾证 患友问诊
饭后两肋胀咨询记录

饭后两肋胀咨询记录

饭后两肋胀,口干口苦,大便不成型,有时腹痛,舌苔发白,便秘,排气不多。患者男性21岁
男 43 2024-11-01 00:19:58
中医调理脾胃气滞的方法及药物推荐

中医调理脾胃气滞的方法及药物推荐

我最近总是感觉不怎么想吃饭,之前很能吃,吃饭很香。有时候会感到不舒服,平时怕冷,舌苔颜色和厚度都正常,之前自己买了三九胃泰吃,感觉有一点好转。请问医生这是什么问题?
女 68 2024-11-01 00:19:58
健脾和中对脾虚胃痛和胃胀的效果

健脾和中对脾虚胃痛和胃胀的效果

我最近经常感到胃部不适,尤其是在饭后,胃痛和胃胀都很明显。请问这可能是什么原因?我听说过健脾和中这种中药,能否帮助缓解我的症状?
男 34 2024-11-01 00:19:58
小孩口臭、上厕所粘马桶的原因及治疗建议

小孩口臭、上厕所粘马桶的原因及治疗建议

小孩经常晚上10点吃东西,最近出现口臭和上厕所粘马桶的情况,想知道是否与饮食有关?
女 38 2024-11-01 00:19:58
积食脾胃问题咨询

积食脾胃问题咨询

孩子积食脾胃问题,询问药物服用方式及注意事项。患者女性1岁10个月
男 43 2024-11-01 00:19:58
儿童消化问题咨询

儿童消化问题咨询

两岁儿童消化不良咨询,涉及挑食、偏食及大便情况异常。
女 65 2024-11-01 00:19:58
中医治疗胃胀和打嗝的方法

中医治疗胃胀和打嗝的方法

65岁的患者近期出现胃胀、打嗝、不思饮食等症状,血脂高,之前服用中药半个月未见效,寻求中医治疗建议。
女 58 2024-11-01 00:19:58
中医调理湿气、痰湿和脾胃积滞的方法

中医调理湿气、痰湿和脾胃积滞的方法

我有腹泻、消化不良、饱腹感和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前两个月被诊断出胃炎和溃疡性结肠炎,肺里还有个0.3mm的磨玻璃结节,已经喝了一个多月的中药,但效果不明显,想知道如何调理?患者女性35岁
男 13 2024-11-01 00:19:58
中医治疗脾胃气滞引起的胃胀、反酸烧心和口臭

中医治疗脾胃气滞引起的胃胀、反酸烧心和口臭

一位中年女性患者,出现胃胀、反酸烧心和口臭等症状,自述平时脾气急躁,工作压力大,睡眠质量不佳,之前使用过胃力胶囊、越鞠片和胃舒片等药物但无明显改善。
男 69 2024-11-01 00:19:58
中医科医生在线问诊:脾胃积滞气滞湿阻胃肠炎咨询

中医科医生在线问诊:脾胃积滞气滞湿阻胃肠炎咨询

燥热、肚子饱、总想上厕所、反酸烧心、胃痛、出汗、咳嗽咳痰、咽痛流涕、畏寒肢冷、口干口苦、恶心呕吐、腹痛。患者女性30岁
女 9 2024-11-01 00:19:58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
药品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