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肝病

京东互联网医院·慢病小病不排队,名医专家在身边。
京东健康
京东健康

“病从口入”这句话,我们听过无数次。

 

印象中,总觉得这话的意思是,不注意食物卫生的话,就会闹肚子。实际上,“病从口入”的含义不仅限于词。不少病的发生发展,都跟吃有关。


大家可能很少会意识到,不少肝脏疾病也是吃出来的。除去通过粪口途径传播的甲肝之外,另有几种常见肝病,也跟“没吃对东西”有关系。

 

脂肪肝——火锅、炸鸡等高脂饮食

 

中国的脂肪肝比例高达23.8%,而且发病率还在不断上升[1]。


一般来说,脂质的摄取异常是发病的基础,也就是吃太油。高脂饮食导致从血液输入肝脏的游离脂肪酸大量增多,而在肝脏中,脂肪酸被当做能量消耗的减少,反而大量成为脂肪被储存起来。同时脂肪肝大多伴有低密度脂蛋白的减少,导致脂肪无法被运出肝脏。


于是,脂肪肝就出现了。

 


脂肪肝的患病率因职业而异,在行政人员和白领中最高,其次是劳工、农民。想想这些群体平时最主要吃的东西是什么,高发病率的原因,也就很好理解了。


早期的脂肪肝没有啥症状,通常是在体检时被查出来。虽然觉得好像没啥影响,但一定要重视,否则发展到脂肪性肝炎、甚至肝硬化,就追悔莫及了。


等发展到了中重度脂肪肝,医生会用一些药物治疗,主要是预防糖脂代谢紊乱和动脉硬化等等。因为脂肪肝常常和肥胖、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相伴。


不过好在,轻度的脂肪肝相对是好恢复的,基本措施就是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控制饮食、控制体重。用重复了不知多少次的说法就是,“管住嘴、迈开腿”,别让脂肪堆在肝脏里捣鬼。

 

酒精肝——所有含酒精的饮料


在中国,酒精性肝病已经成为继乙肝后的第二大肝病病因,占比达到了惊人的4%,而这正是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肝脏疾病。


这和中国酒精饮料的生产和消费量大大增加,有很大关系。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报告:

 

2004-2008年间,中国人群每周定期饮酒率增加了33%以上。


饮酒后,酒精被胃吸收后大部分进入了肝脏,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代谢成乙醛,乙醛又被脱氢酶代谢成乙酸被分解产生能量。其中,乙醛在体内留存的时候都会和肝脏中的蛋白质、DNA发生整合,影响它们的正常功能,也导致了活性氧的增加,共同引起肝脏的细胞损伤。


初期通常表现为脂肪肝,进而可发展成酒精性肝炎,而当大面积肝脏坏死的时候,由于肝脏的自身修复,导致肝脏大量纤维化,从而就形成了酒精性肝硬化。严重酗酒诱发的广泛肝细胞坏死,还会引起肝功能衰竭[3]。

 

有研究显示:在饮酒超过5年的重度饮酒者中,酒精性脂肪变性、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化的发生率分别至少为50%、10%和10%。这意味着,饮酒者的肝,真的非常危险。


而要治疗这些酒精性肝病,最重要也是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戒酒!滴酒不沾。


如果你很幸运地还没有出现酒精性的肝病,也要引起重视,平时就应该少喝酒甚至不喝,防患于未然。

 

原发性肝癌——烧烤炸物、腌肉腌菜、霉变的食物等


在生活中,有些食物是有“肝毒性”的,比如烧烤和腌食。


苯并芘是一种多环芳香族碳氢化合物,属于I类致癌物。而烧烤、油炸的食物中,就含有一定量的苯并芘,油脂在高温下,很容易产生这种物质。


食物中苯并芘的安全含量需要小于5µg/kg。

 

 

一项针对广东省的食品调查研究显示:烧烤或烟熏的猪肉、牛肉和香肠中苯并芘含量平均值为2.01、2.66和4.25 µg/kg,接近限量。


而腌肉腌菜中,则会含有不少亚硝酸盐。在体内,亚硝酸盐会转化为亚硝胺,它是会诱发包括肝癌在内的多种肿瘤的罪魁祸首之一。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致癌物——黄曲霉素,会藏在我们难以注意到的地方。


黄曲霉素是1类致癌物,它可以将肝癌的风险提高3.8倍。


谷物、坚果等食物中可能出现的黄曲霉,发霉的玉米、花生中,含量更高,如果不注意食品保存或因为想节约,长期吃到霉变的食物,就会增加风险。


倒不是说烧烤、炸鸡、腌肉咸菜香肠,就绝对不能吃了,这里主要是想提醒大家,这些食物虽然美味,但的确是有致癌风险的,偶尔吃吃可以,为了健康,不建议长期、大量地吃这些食物。


这篇文章中提到的各种所谓“伤肝”食物,不是说吃了它们就会得肝病,更多的是一个概率问题、增加风险的问题。但对每一个具体的个人而言,一旦这样的风险成真,健康会是实打实的伤害。

 

所以在此,真诚提醒各位:


享受美食的同时,别忘了了解一些健康常识,不仅要满足我们的胃,更要考虑到肝脏和全身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Jianghua Zhou, Feng Zhou, Wenxin Wang, et al. Epidemiological feature of NAFLD from 1999 to 2018 in China [J]. Hepatology. 03 February 2020.

[2] 王吉耀. (2010)《内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409-410

[3] 赵雪珂等. 酒精性肝病与氧化应激. (2014). J Clin Hepatol, Vo1. 30 No. 2

[4] 汪江波等. 非酒精性脂肪肝发病机制的研究进. (2017). J Mod Med Health, Vol 33, No. 15

[5] 谷悦. 科学解读黄曲霉毒素. (2016). 《中国食品》2016年第3期140-140

[6] 刘少伟等. 《肉制品与可能致癌——论苯并芘、杂环胺、亚硝胺的危害》

作者 | 君洋 北京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所免疫学博士 

责任编辑 | 毛十三

京东健康出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和使用。

授权及合作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地区推荐专家
患友问诊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
药品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