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病是一个可以治愈和预防的疾病
溃疡病主要是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它是全球性的常见病,据估计约 10 %的人一生中患过。本病好发于男性,男女之比为 4 ~ 6 ∶ 1 。
溃疡病可发生于不同年龄,但十二指肠溃疡多见于青壮年,而胃溃疡多见于中老年。临床上十二指肠溃疡比胃溃疡多见,两者之比约为 3 ∶ 1 。近 30 年来,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溃疡病的发作有明显的季节性,秋、冬季和冬、春季之交比较常见。
溃疡病是一种多因素的疾病,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目前比较明确的病因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应用非甾体消炎药、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过多等。
幽门螺杆菌在十二指肠溃疡病人中的检出率达 90 %,在胃溃疡病人中为 70 %~ 85 %。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在炎症的基础上形成溃疡,但并不是所有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都存在溃疡病,溃疡病的发病还与细菌的密度、菌株的不同及个体的差异有关。
非甾体消炎药是引起溃疡病的另一个常见原因。大量研究资料显示,服用非甾体消炎药的病人发生溃疡病及其并发症的危险性显著高于普通人群,服药致胃溃疡的相对危险性是健康正常人的 46 倍,致十二指肠溃疡则增加 8 倍;而且在初始服药的 1 ~ 3 个月内发病率最高,服药时间延长,危险性反而降低。曾有研究报道,对服用非甾体消炎药的病人进行内镜检查,发现胃溃疡约 13 %、十二指肠溃疡约 11 %、总发病率近 25 %。
此外,胃酸分泌过多,破坏黏膜屏障,促进胃蛋白酶对黏膜自身的消化,也在溃疡的形成中起关键作用。
其他因素,如吸烟、遗传因素、应激状态等也与溃疡病的发生有不同程度的关系。
溃疡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可以表现为钝痛、灼痛、胀痛、剧痛,但也可仅有饥饿感样不适。疼痛部位多位于中上腹,可偏右或偏左,一般为轻至中度的持续性疼痛,可被制酸剂或进食缓解。疼痛多呈节律性,在十二指肠溃疡病人表现为进餐后 2 ~ 4 小时开始出现上腹痛,持续不减,至下餐进食后缓解,即 “ 吃了不痛 ” ;在胃溃疡病人表现为进餐后 0.5 ~ 1 小时出现疼痛,至下餐前可自行缓解,即 “ 吃了就痛 ” 。部分病人还会出现夜间痛,以十二指肠溃疡者为多见。也有一部分病人没有上述典型表现的疼痛,而仅为无规律性的上腹部隐痛或不适,可伴有反酸、嗳气、上腹饱胀感等症状。
根据慢性病程、周期性发作及节律性上腹痛等,可以作出溃疡病的初步诊断。如要进一步确诊,可进行胃镜检查。
溃疡病的治疗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一般治疗,包括生活起居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进餐要定时,避免辛辣、过咸的食物及浓茶、咖啡等饮料。牛乳和豆浆所含的钙和蛋白质能刺激胃酸分泌,不宜多饮。此外,应立即戒除烟、酒嗜好。服用非甾体消炎药的病人应尽可能停用。
二是药物治疗,目前常用的药物包括两类,即抑制胃酸药物和保护胃黏膜药物,前者如氢氧化铝、碳酸镁、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奥美拉唑、兰索拉唑等;后者有硫糖铝、米索前列醇、枸橼酸铋钾等。
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的溃疡病,根除幽门螺杆菌不但可以缩短溃疡愈合时间,而且可以降低消化道出血者再出血的概率和溃疡复发率。因此,凡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溃疡病,无论初发或复发、活动或静止、有无并发症,均应予以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目前多采用三联疗法:一种抑制胃酸药物加两种抗菌药物(如克拉霉素、阿莫西林、甲硝唑),疗程 7 天。治疗结束后需复查幽门螺杆菌是否已被根除,可采用没有创伤性的 13C 或 14 C 尿素呼气试验,也可通过胃镜复查。一般应在治疗结束至少 4 周后进行,否则容易出现假阴性。
近年来,由于内科治疗的进步,外科手术仅用于少数有并发症的病人,如大量出血经内科治疗无效、急性穿孔、瘢痕性幽门梗阻、胃溃疡疑有癌变及内科治疗无效的顽固性溃疡等。
溃疡病的预防重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起居、规律饮食、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刺激、注意保暖。饮食要定时定量,可少食多餐。以吃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为主,并保证摄入足量的维生素类及蛋白质。忌食粗糙、刺激性的食物,如浓茶、咖啡、酸辣、油煎、豆类食物、浓缩果汁,戒烟、限酒。因本病发作与精神因素有很大关系,长期抑郁可造成对胃黏膜的损害,因此要树立乐观情绪,消除焦虑。此外,要注意腹部保暖,适时增减衣服。尽量避免使用可加重溃疡的药物,如泼尼松(强的松)、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消炎痛)、布洛芬(芬必得)等。加强身体锻炼,提高机体免疫力。
溃疡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但只要保持规律的生活、合理的治疗,也是一种能够预防和治愈的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