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栓药物能治疗多发性硬化吗?
溶栓药物是不能治疗多发性硬化的,该类型药物常用的有阿替普酶、尿激酶等,仅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而且对治疗条件要求比较苛刻,仅适用于发病后6小时内的患者,同时近期没有脑出血风险。多发性硬化的治疗在急性期主要依靠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以及血浆置换,缓解期需要选择性的使用免疫抑制剂,预防病情发作。
多发性硬化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目前病因尚未明确,有可能与感染,免疫,外伤,种族,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可以表现为时间多发性和空间多发性,临床症状较多,可以表现为肢体无力,感觉异常,眼球震颤,言语异常,视力下降,精神症状甚至认知障碍,结合颅脑影像学检查和腰穿脑脊液结果,并需排除其他疾病后才可确诊。治疗过程主要以上述的方案进行,并积极配合肢体、言语、认知、吞咽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
多发性硬化的患者不应过度悲观,应积极面对病情,不听信谣言,溶栓治疗并不是该病的临床适应症,更不可尝试民间偏方,以免耽误治疗时机。在生活中应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平时多喝水,保持适当有氧运动,促进肠道蠕动,保持大便通畅,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夜间睡眠质量。
向本文作者提问

许多主治医师自营医生
福建省福州神经精神病防治院神经内科
好评100%|接诊量71578|响应时长156分钟
擅长:(开不了精神科药品处方)脑血管病,帕金森病,周围神经病,颈椎病,腰腿痛,焦虑症,睡眠障碍,肌电图。
¥49起
问医生
#全身性多发性硬化#脑干多发性硬化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一种免疫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主要症状为肢体力、麻木瘙痒感等及视力障碍应及早正规治疗,可减少复发和残疾简介多发性硬化是一种免疫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白质炎性脱髓鞘性疾病。最常累及的部位为脑室周围、近皮质、视神经、脊髓、脑干和小脑,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遗传与环境等因素相关。多发性硬化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多种多样,常见肢体力、肢体麻木、瘙痒、针刺感等感觉异常、眼肌麻痹、视力下降、复视、共济失调(运动和协调动作出现平稳的状态,能维持身体的姿势和平衡)、发作性症状及精神症状等。多发性硬化患者尽管最终可能导致某种程度功能障碍,但大多数多发性硬化患者经过分期治疗、对症治疗,预后较乐观,约半数患者发病后10年只遗留轻度或中度功能障碍,病后存活期可长达20~30年,但少数患者可于数年内死亡[1]。症状表现:多发性硬化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多种多样,常见症状有肢体力、肢体感觉异常(如肢体感觉麻木、瘙痒等)、眼肌麻痹、视力下降、复视、共济失调、发作性症状及精神症状等。诊断依据:多发性硬化的诊断以客观病史和临床体征为基本依据;充分结合辅助检查特别是核磁共振,寻找病变的时间多发及空间多发证据;还需排除其他可能的疾病;尽可能寻找电生理、免疫学等辅助证据。依据患者发病年龄在10~50岁;缓解后常多次复发;中枢神经系统白质内同时存在着两处以上的病灶,并经过核磁共振、诱发电位等检查排除其他病因后可诊断。多发性硬化有哪些类型?根据病程可分为: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继发进展型多发性硬化原发进展型多发性硬化进展复发型多发性硬化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否常见?本病为罕见病。发病年龄多集中在20至40岁,10岁以下及50岁以上患者少见,男女患病之比约为1:(1.4~2.3)。发病率和患病率与地理分布和种族相关,我国属于低发病区,高发地区包括欧洲、加拿大南部、北美、新西兰和东南澳大利亚,发病率为60/100,000~300/100,000。离赤道越远,发病率愈高。赤道穿过的国家国家发病率小于1/100,000,亚洲和非洲国家发病率较低,约为5/100,000[2]。是否可以治愈?多发性硬化能治愈。但积极正规治疗可减少多发性硬化的复发,减少多发性硬化导致的功能障碍或者残疾,提高生活质量。是否遗传?是。多发性硬化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患者的一级亲属患病风险较一般人群高12~15倍[2]。是否医保范围?是。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