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发汗的方法来养生保健以及治疗疾病的方法,中医称为汗法,汗蒸属于发汗的方法之一,汗法属于中医常用的八大治疗方法之一,中医将“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称为八大治疗方法,汗法排在第一位,因为当病邪还没有深入人体的时候,通过发汗的方法可以快速的将病邪排出体外,以免病邪进一步深入。相信大家都读过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扁鹊初次见蔡桓公说“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 ”,并提到 “疾之居腠理也, 汤熨之所及也” ,此处就是通过 汤熨 发汗的方法将病邪排出体外,而如果此时不及时治疗,病邪一步步深入,导致后面蔡桓公因病入骨髓而亡,可见早期治疗的重要性,而汗法是早期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不过汗法的应用非常的讲究,多位古今名医均认为汗法应用得当效果立竿见影(常常汗出而病愈),汗法使用不当常常导致很多不良后果(中医认为汗血同源,过度发汗会导致体虚加重,甚至虚脱;现代医学认为出汗过程中会排出水分和电解质,如果大量出汗会导致水和电解质的缺乏而出现很多不适的表现)。
汗蒸是目前比较时髦的养生方式之一,也属于中医汗法的范畴,不过汗法的范围更广泛,近代名医 赵邵琴 提出 :“汗法即通过各种治疗手段,包括药物、针灸、推拿、饮食及运动疗法,达到汗出邪去的目的”。 汗蒸应用得当,确实可以祛除病邪、养生保健;汗蒸应用不当,则有损身体健康。
一、 发汗、汗蒸的中医认识:
中医经典之一的《黄帝内经》提到说“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肉,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也提到了早期治疗的重要性,而治疗皮毛疾病,多会用到汗法,等到疾病慢慢入里治疗起来不仅费力,而且预后也不太好。
金元四大名医之一的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提到“风、寒、暑、湿之气,入于皮肤之间而未深,欲速去之,莫如发汗”,也提到了外邪侵入人体肌表的时候,最快的去处方式就是发汗,所以早期使用发汗是很重要的。
清代名医程钟龄在《医学心悟·医门八法》中提出:“百病起于风寒,风寒必先客表,汗得其法,何病不除,汗法一差,夭枉随之矣”,提到很多疾病初起是因为外感风寒,如果汗法使用恰当,可以药到病除,如果汗法使用不当,则损伤机体 。
二、汗蒸、发汗的适应症:
汗法有祛除病邪,畅通气血的作用,汗法主要用于外感表证(包括感冒、传染性发热性疾病)、水肿、痹证、皮肤病早期、湿热黄疸 、无汗症、多汗症、腹泻 等。
1.汗法治疗外感表证:
《黄帝内经》记载“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毫毛毕直,皮肤闭而为热,当是之时,可汗而发也”“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提到外感风寒导致皮肤郁闭而发热(像烧红的炭一样热)可以通过发汗的方法治疗,汗出则热去。而且《黄帝内经》还提出“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己;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提出发汗多在感受风寒早期使用,如果时间较长,病邪以入里,就不适合发汗了。
汗蒸主要适合于风寒感冒,对于其他外感表证不太适合,中药发汗适用于任何原因导致的外感表证,中药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开不同的中药。
2. 汗法治疗水肿:
对于水肿的治疗《黄帝内经》提出“开鬼门,洁净府”的治疗原则,鬼门就是汗孔,开鬼门就是发汗;净府指的是膀胱,洁净府就是利小便,所以提出治疗水肿的两个主要方法就是发汗、利小便。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记载“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 更细化了腰以上的水肿以发汗为主要治疗方法,腰以下的水肿以利小便为主要治疗方法。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记载治疗腹水“水病之初,先目上肿起如老蚕……按之随手起,则病已成……服诸发汗药,得汗便瘥”,瘥就是痊愈的意思,提出治疗之后成功发汗就是治疗成功的标志,屠呦呦成功提取青蒿素就是受本书启发,不能用高温提取,因为高温可能破坏青蒿的有效成分,需要低温提取,最后获得诺贝尔奖,可以看出古人积累的很多经验是非常宝贵的。
汗液为水液及体内代谢产物排泄的一个途径,对于水肿的病人,除了利小便消肿之外,发汗也是消肿的一个有效途径,且对一些肾功能不好的人,肾脏通过小便排出水液和毒素的功能减退,通过发汗的方法可以帮助肾脏排出部分的水分和毒素,从而减轻肾脏的负担。
一般来说汗法多用于阳水的治疗,对于阴水也能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不过多通过药物发汗治疗,汗蒸对于水肿也能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不过汗蒸建议在医生指导下应用,且需要配合药物同时治疗)。
3. 汗法治疗痹证:
痹证,指的是人体肢体、经络感受风寒湿邪引起的以关节疼痛、麻木、僵硬、活动受限等表现的疾病,风寒湿入里化热还可导致关节的红肿灼热。对于风寒湿所致的痹证,早期也可以使用汗法来治疗,如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到:“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不仅提到了发汗可以治疗风湿导致的全身疼痛,且提出发汗需要微微汗出,才能把风邪和湿邪都从体内去除,如果大汗淋漓,只能把风邪去掉,而湿邪仍留于体内,通过发汗去掉风湿,则气血、经络通畅,疼痛自愈。后世名医尤在泾在注解本句时也提出:“微汗使阳气内蒸而不骤泄,肌肉关节之间充满流行,而湿邪自无地可容矣”。金元四大名医之一的张从正也在《儒门事亲》中提到“诸风寒之邪, 结搏皮肤之间,藏于经络之内,留而不去,或发疼痛走注,麻痹不仁,及四肢肿痒拘挛,可汗而出之”,提到所有留藏在皮肤、经络之中的风寒之邪, 可以通过发汗得以治疗,从而缓解关节疼痛走窜、肌肤麻木没有感觉、四肢肿胀、瘙痒、抽筋等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通过汗蒸治疗痹证,主要用于风寒湿引起的痹症,如果内热比较明显,不建议使用汗蒸,但是药物发汗治疗可以治疗有内热所致的痹证。
4. 汗法治疗皮肤病早期:
《黄帝内经》提到“汗之则疮已”,提出发汗可治疗疮疡等皮肤疾病。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里面3个条文提到了伤寒疾病因为不能汗出而导致的皮肤瘙痒。晋朝末期《刘涓子鬼遗方》记载应用洗、渍、敷等几种外治发汗方法治疗痈疽疮疖和疹痱疥癣等疾患。明代名医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记载:“凡疮初起,……得汗解为妙……毒气随汗而解,最为捷径”,明确了汗法治疗皮肤疾病的时机,最好是皮肤病的初期,通过发汗可以使毒邪从汗排出,是最快的方法。
同样汗蒸也可以起到一定发汗排毒的作用,可以用于皮肤疾病的初期。
5. 汗法治疗黄疸: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伤寒发热,身黄,瘀热在里,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黄家所得,从湿得之”“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提到黄疸主要是湿热淤积在体内所致,黄疸的主要治疗大法是利小便以祛湿,但是如果脉浮(提示病邪在表),就应该发汗治疗,发汗后湿热排出,则黄疸消退。清代名医尤在泾总结仲景思想提到:“夫黄疸之病湿热所郁也,故在表者汗而发之,在里者攻而去之,此大法也”,提到治疗黄疸的大法,病邪在表的发汗治疗,表邪在里的利小便、通大便、清热解毒等治疗方法。
现代名老中医总结汗法治疗黄疸经验,提出汗法治疗黄疸最好在初期的时候,近代名医陆渊雷指出:“发汗为排出毒素,……其有一汗而热遂退者, 则因病毒既大部排除, 其仅存者,不足为病故也。”近代名医 姜春华也提出:“邪初入表, 汗而发之,截邪于皮毛, 这是最积极的截断驱邪法。”临床研究发现,通过发汗的方法不仅可以使轻、中度黄疸快速的消退,而且可以使重度的黄疸病程缩短。
虽然汗法可以用于治疗黄疸,但一般以药物发汗治疗为主,汗蒸可以辅助治疗黄疸,但必须配合药物治疗。
6. 汗法治疗其他疾病:
汗法除了可以治疗以上5种疾病之外,还可以治疗无汗症、多汗症、腹泻等疾病。
无汗症是指在炎热的夏天也无法正常排汗,因为正常的排汗可以帮助机体散热和排出一些代谢产物,无汗症的人在炎热的夏天无法通过汗液带走体内的热量,所以夏天比常人更容易燥热,通过发汗的方法可以改善一些无汗症患者的症状。
发汗治疗无汗症比较容易理解,多汗症的人本来就是为出汗太多而苦恼,这个时候还继续发汗就很难让大家理解了,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为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对于营卫不和导致的多汗症,仲景提出用发汗的方法来治疗多汗症,近代名医刘渡舟曾治疗多汗症的病人,其他医生用了各种止汗的方法均无效,且用了止汗药之后患者比以前更容易烦躁了,刘渡舟就用了桂枝汤发汗治疗,病人服药后感觉出了一身汗很舒服,而且定时出汗的毛病也好了。
发汗还可以治疗腹泻,名医张从正的《儒门事亲》在腹泻治疗中谈到:“此以风为根,风非汗不出”,提到风邪是导致腹泻的病根,不通过发汗的方法,腹泻的病根不能排出体外。清代名医喻嘉言治疗痢疾初起兼有表证,使用祛风寒的名方荆防败毒散,使病邪从肌表排出,气血通畅后,内部积滞也得到解除,从而痢疾自愈,后世将此治法形象的称为“逆流挽舟”法。
以上三种疾病,无汗症可以试用汗蒸治疗,多汗症和腹泻、痢疾等疾病慎用汗蒸的方法治疗,最好通过药物发汗来治疗。
三、 发汗、汗蒸禁忌症:
发汗、汗蒸虽然对于早期排出病邪、畅通气血比较好,但是也需要严格掌握适应症和禁忌症,如果不适合的人去发汗或汗蒸,容易损害身体健康、加重病情。
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了辛温发汗的九种禁忌症,总结来说主要是体虚(阴虚、阳虚、血虚、气虚)均慎用辛温发汗,内热比较重者也应慎用辛温发汗。有严重疾病及孕妇、儿童慎用汗蒸。
不过慎用辛温发汗药,不代表完全不能发汗治疗, 清代名医程钟龄在《医学心悟·医门八法》中提出:根据不同人的体质,需要使用不同的发汗方法:“总而言之凡一切阳虚者,皆宜补中发汗。一切阴虚者,皆宜养阴发汗。挟热者,皆宜清凉发汗。挟寒者,皆宜温经发汗。伤食者,则宜消导发汗。感重而体实者,汗之宜重,麻黄汤。感轻而体虚者,汗之宜轻,香苏散”。
四、 现代医学发汗治疗的机理:
现代名医 邱德文 在他所写的书 《中医治法十论》 中对于发汗治疗的现代医学机理进行论述:①可以促进汗液分泌和血管舒张反应,有利于加强机体吞噬细胞防御能力,排出毒素,抑制细菌和病毒生长;②改善身体血液循环,促进局部炎症的吸收和代谢产物的排出;③扩张周围血管来发散机体热量从而起到退热的作用;④通过发汗和全身血液循环的改善,改善肾小球滤过率,从而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
五、过度发汗的补救:
过度发汗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反应,西医来说会导致水和电解质的大量丢失,导致体内缺乏水分和电解质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中医来说大量出汗,会导致气、血、阴、阳的亏虚,从而导致一系列体虚的表现。此时需及时找医生进行诊治,根据病情给予对症治疗。

有疑问?在线咨询专业医生
获得专业医疗建议,无需等待预约
文章 湿气重如何判断

段超
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
文章 肾虚有哪些表现?如何判断自己是肾阴虚还是肾阳虚?

段超
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
文章 男人的隐痛:阳痿的原因、自我调理及治疗方法

段超
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
文章 风寒感冒与风热感冒鉴别

段超
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
文章 血虚有什么表现,血虚与贫血有什么关系?

段超
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
文章 多汗对健康有什么影响?什么原因导致的?怎样治疗调理

段超
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
文章 脂溢性脱发的原因,如何治疗脂溢性脱发

段超
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
文章 多汗是否都由体虚引起,为何吃了这么多止汗的补药出汗反而加重了?

段超
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
文章 关于痛风必须重视的十大误区

段超
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
文章 高尿酸血症的危害,纠正痛风仅是关节疼痛的错误认识

段超
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
我有咽喉堵塞和口中黏腻感的症状,持续了4天,想知道这是什么病?需要如何治疗?患者女性40岁
就诊科室:中医内科
总交流次数:37

段超
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
患者喝黄芪生晒参水后出现腹泻,怀疑是受凉所致,体温正常,易蒙停已经服用,求医生建议。
就诊科室:中医内科
总交流次数:11

段超
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
患者在三甲医院中医科就诊,开的中药不对症,导致肚子疼、拉肚子,症状表现为肚子疼很凉、发胀,患者质疑中医师的水平,希望寻求专业的帮助。
就诊科室:中医内科
总交流次数:14

段超
主治医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梨园医院


段超
主治医师
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