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都是拖出来的?知道这些征兆能救命!

京东互联网医院·慢病小病不排队,名医专家在身边。
厦莉医生
厦莉医生

 

脑卒中俗称中风或脑中风,它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

 

脑卒中的发生是由生活方式、环境、遗传、慢病等多种因素共同导致的结果。

 

 

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前不久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也发布了通知,确定了今年“世界卒中日”的主题为“战胜卒中,再立

 

人生”,口号是“早诊早治”!这绝对不只是个口号,预防脑卒中真的应该渗入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中,为什么呢?

 

卒中发病后,存活下来的患者大多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给家庭、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坊间也流传着一句话:一人

 

中风,全家“发疯”!一人瘫痪,全家“瘫痪”!因此,识别卒中前兆非常重要。

 

“中风”前兆 注意七个反常现象

 

其实在脑卒中发生前数分钟,甚至数天内,患者可能会出现以下症状,大家可以在发作前提早就医预防。    

 

① 身体一侧或双侧、上肢、下肢或面部出现无力或活动不灵 。    

 

② 感觉口唇、面舌、肢体麻木,耳鸣、听力下降。   

 

③ 单眼或双眼突发视物模糊,或视力下降,或看东西有重影。    

 

④ 言语表达困难或理解困难。    

 

⑤ 头晕目眩、失去平衡,或任何意外摔倒,或步态不稳。    

 

⑥ 头痛,通常是严重且突然发作或头痛的方式与往日不一样。    

 

⑦ 性格、行为、智能方面突然一反常态。    这

 

些症状可能只出现一会儿,也可能反复发作逐渐加重,大家要提高警惕。

 

 

“中风”发作 三步快速识别

 

中风的最佳抢救时间是发病4.5小时内进行静脉溶栓,此时间内及时救治可减少后遗症的发生。那么如何快速识别脑卒中

 

呢?“中风120”是一种适用于国内的迅速识别脑卒中和即刻行动的策略:

 

•  “ 1 ” 代表 “看到1张不对称的脸” ;

 

•  “ 2 ” 代表 “查两只手臂是否有单侧无力” ;

 

•  “ 0 ” 代表 “聆(零)听讲话是否清晰” 。

 

 

如通过这三步观察怀疑患者有中风可能,立刻拨打急救电话120。

 

家人突发脑卒中如何处理

 

家人突发脑卒中时应采取哪些家庭急救措施呢?

 

①     立即拨打120或999急救电话,把以下情况说清楚:  您或其他现场联系人的姓名和电话号码;患者的大致情况,如姓

 

名、性别、年龄、发病原因及主要症状,既往疾病。要求急救车到达的具体地点和该地点附近的明显标志,如建筑物或公交

 

车站等。

 

②    应使患者仰卧,将头偏向一侧,以防止痰液或呕吐物引起呛咳,或者吸入气管造成窒息。如果患者口鼻中有呕吐物阻

 

塞,应设法抠出,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患者未清醒,切忌盲目给患者喂水或饮料。

 

③    解开患者领扣纽扣,领带,裤带,胸罩,如有假牙也应去除。

 

④    如果患者是清醒的,要注意安慰患者,缓解其紧张情绪,宜保持镇静,切勿慌乱,不要哭喊或者呼唤患者,避免造成患

 

者的心理压力。

 

⑤    不要舍近求远,脑卒中患者早期处理一刻千金,必须分秒必争,不要只顾到有名气的医院而延误抢救时间

 

⑥    在没有医生明确诊断之前,切忌给患者服用药物。如止血剂,安宫牛黄丸等,也包括平时服用的降压药,防止加重病

 

情。在整个运送过程中家属最好尊重急救医师的建议。

 

“中风”的预防 

 

其实脑卒中可防可治,我们尽量不要等到疾病发生时再去补救。脑卒中的防治就是要遵循“健康四大基石”,即“合理膳食,

 

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日常生活行为要注意以下8点:

 

① 饮食要清淡,每天饮水要充足;

 

② 适度增加体力活动,但不要超量运动;

 

③ 防止过度劳累,如加班熬夜、长途旅行、生活不规律等;

 

④ 避免用力过猛,特别是老年人不要过快改变体位,比如起床、转头不宜过快过猛。避免便秘,如出现便秘可咨询医生帮

忙调理排便情况,切不可用力过猛;

 

⑤ 克服不良的嗜好,如戒烟、限酒、久坐等;

 

⑥ 注意气候变化,气温降低要及时增添衣物。洗热水澡时间不宜过长;

 

⑦ 保持情绪平稳,保持乐观情绪;

 

⑧ 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发现问题早防早治。控制好“三高”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患者。

 

我们要记住,中风一直潜伏在我们身边悄悄窥视。很多年轻人仗着自己年轻,肆无忌惮地熬夜上网、大鱼大肉、抽烟喝酒,

 

这也是中风人群越来越年轻化的原因。所以,预防中风,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行动起来!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地区推荐专家
患友问诊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
药品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