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指甲“天敌”被发现,掌握这2招效果不比吃药差

京东互联网医院·慢病小病不排队,名医专家在身边。
陈师兄中医说
陈师兄中医说

养成5个好习惯,可以预防灰指甲,2个小妙招,比吃药还管用  

 

 

灰指甲在医学上称为“甲真菌病”,又称“甲癣”,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引起灰指甲的病原真菌有许多种。最新病原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的灰指甲主要是由皮肤癣菌、酵母菌和霉菌三种真菌感染引起的,且存在一定比例的混合感染。

 

真菌具有传染性,医学研究发现,46.1%的灰指甲患者认为他们是被家人传染的,85.4%的患者与其家庭成员感染的治病真菌相同。所以,灰指甲重在预防。一旦得了灰指甲也不用忧心忡忡,药物治疗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预防灰指甲的五大法宝

 

① 避免手指及脚趾受伤

 

当脚趾被压伤或运动不慎造成趾甲断裂时,真菌就会趁机进入,所以小伤口也有可能造成大隐患,要用心照顾

 

② 尽早治疗脚癬

 

灰指甲多由脚癣病菌感染而来,进而蔓延至手引发手癬和手部的灰指甲。

 

相比之下,脚部的灰指甲更难治愈。因为灰指甲的治疗与指(趾)甲的生长速度有关系。从根部开始长至前游离缘,手指甲需要100天,而脚趾甲大约要300天的时间,也就是说脚趾甲的生长速度只有手指甲的1/3。所以治疗灰指甲必须要有耐心。另外,足部多穿鞋袜,又易出汗,局部保温保湿的程度比暴露于空气的指甲要好得多,这种环境有利于癬菌的生长和繁殖。

 

③ 讲究卫生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平时勤洗脚、勤换袜,勤晒鞋袜并保持干燥。定期对家庭环境及患者用品进行消毒。

 

④ 生活禁忌

 

不与他人共用拖鞋、脚盆、擦脚巾。不穿不透气的鞋,不光脚走在地毯、浴室地板上。

 

⑤ 及时预防

 

发现手指上有肉刺,应将刺状细条齐根剪断,然后涂抗生素软膏,以防感染。

 

 

纠正错误观念

 

① 灰指甲不用治

 

许多患有灰指甲的人,认为仅是影响美观,不会对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所以随便去药店买点药水或药膏涂上就算了事。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

 

如果灰指甲得不到及时的治疗或治疗不当,会引发诸多的并发症。首先是继发细菌感染,如丹毒、淋巴管炎、蜂窝织炎等;其次是癣菌疹,在全身或双手出现皮疹,会对工作和生活造成极大影响;另外,还会发生外用药接触性皮炎,给患者增加更多痛苦。不正规用药容易产生耐药性,导致疾病长期不愈,甚至为今后的治疗带来困难,埋下祸根。

 

患了灰指甲最好马上到正规医院皮肤科就诊。

 

② 灰指甲顽固难治

 

提起灰指甲,相信很多人脑子里都会涌现出“麻烦”、“纠缠”、“难言之隐”等字眼,然而灰指甲真的这么难治吗?

 

灰指甲是一种甲真菌病,引起灰指甲的病原真菌有许多种。最新病原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的灰指甲主要是由皮肤癣菌、酵母菌和霉菌三种真菌感染引起的,且存在一定比例的混合感染。

 

只要查清楚所感染的真菌种类,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改变不良卫生习惯,防治家庭内交叉感染,灰指甲是可以根除的。

 

灰指甲的主要治疗方法

 

① 传统治疗方法

 

用药前用小刀刮削松脆的病甲,或将病甲削薄,然后涂5%碘酊或10%-30%冰醋酸溶液。

 

这种方法起码要坚持1年才能见效。很多病人往往由于碘的颜色,冰醋酸的气味以及疗程太长而中断治疗。而且指(趾)甲自身的致密结构阻碍了外用药物的渗入,因此单用外用药治愈率较低

 

② 手术拔甲

 

治疗方法虽然简单,但有时很难彻底清除病甲,并且仍然存在于甲床中的真菌有机会再次侵入甲板,复发较多且术后造成的剧痛和可能引起的继发感染,给生活和工作都带来诸多不便,所以目前极少采用。

 

③ 口服抗真菌药

 

口服广谱抗真菌药。如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等,能有效治疗包括皮肤癣菌、酵母菌和霉菌在内的各种真菌感染引起的灰指甲,临床研究证明有效治愈率达85%-90%,目前较多应用。

 

④ 4个小偏方,比吃药还管用

 

1. 醋蒜浸泡——抑制、杀灭细菌

 

【用料】蒜20瓣,10%的醋酸150毫升(也可用食醋代替)。

 

【制作】将蒜除去外皮,切碎或捣烂,放入带塞的广口玻璃瓶中。加入醋酸,浸泡1天,即可使用。

 

【使用方法】将病指甲漫入温水中5分钟,把指甲泡软,用剪刀剪去或去可以除去的病指甲,将病指甲插入蒜浸液中浸泡15分钟。每日3次,1周即可见效。如未痊愈,按上法再治1个疗程。

 

2. 棉棒蘸复方土槿皮酊浸渍甲部,每日1次,每次10分钟。用药前先用小刀刮除已灰化的指(趾)甲,每隔1周刮除1次。

 

3. 白风仙花捣烂涂甲上,用布包好,每日换1次,直至痊愈。

 

4. 急性子、人工牛黄、川椒共研为细末,白酒调成糊状,并加少许甘油调匀涂患处。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地区推荐专家
患友问诊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
药品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