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原称粟米,我国北方通称谷子,去壳后叫小米。小米用来煮粥时,上面浮的一层细腻的黏稠物,叫做“米油”,营养价值很高,可称为“代参汤”;闷小米饭的锅巴也被叫成“黄金粉”,可见滋补作用之强。
中医研究
《本草纲目》有云“粟米味咸淡,气寒下渗,肾之谷也,肾病宜食之、说小米”煮粥食益丹田,补虚损、开肠胃”。《名医别录》又云,小米“主养肾气,去脾胃中热,益气。陈粟米:主胃热,消渴,并水煮服之”。
传统中医认为,小米性味甘、凉,入脾、胃、肾经,具有和中、益肾、除热、解毒的功效,主治胃热消渴,可利小便,止痢,抑制丹石毒。
适用于脾胃虚热、反胃呕吐、腹泻及产后、病后体虚者食用。
现代医学研究
小米的营养价值比大米高出许多,其蛋白质的氨基酸组分中,苏氨酸、蛋氨酸和色氨酸的含量高于一般谷类,很适合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大病后体弱的人群及儿童经常食用。且氨基酸的含量适中,钠含量则极低,可用于调养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
小米中的钾有利于体内多余钠的排出,能够消除浮肿。小米含钙、镁丰富,可改善血管弹性和通透性,增加尿钠排出,达到降低血压的目的。
小米富含蛋白质、B族维生素和膳食纤维,可增进脑记忆功能,防治视力下降。小米滋阴养血的功效突出,可以使产妇虚寒的体质得到调养,帮助她们恢复体力。
营养宜忌
① 若以小米为主食,要注意与动物性食品豆类搭配,以补充小米中含量较低的赖氨酸。
② 小米和细粮搭配同煮,可以发挥互补作用”,提高各自的营养价值。
③ 小米不宜与杏仁同食,否则会上吐下泻。
营养治病
① 清心养血,治疗失眠
当身体处于心火盛、肝火旺的状态时,就会出现失眠,这一般是由于心情烦躁或工作紧张导致,想缓解这种症状不但需要建立平和的心态,学会情绪的自我调节,也可以经常食用小米等具有安神、去热功效的食物可在短期内获得改善。
◆ 小米蛋奶粥
配方:小米100克,牛奶300毫升,鸡蛋1个,白糖10克。
制作:
1、小米淘洗干净,用冷水浸泡片刻,捞出沥干水分。
2、锅内加入约800毫升冷水,放入小米,先用旺火煮至小米涨开,加牛奶继续煮至米拉松软烂熟。
3、鸡蛋磕入碗中,用筷子打散,淋入奶粥中加白糖熬化即可。
功效:养心安神,补充体力。
② 清热污火,治胃病,防呕吐
小米具有益脾胃,消除胃热的作用,一般胃热胃痛、腹胀积食、口干口苦、舌苔多黄等病人应经常食用小米等凉性食物,对脾虚、反胃、呕吐及消化不良等症状有一定疗效。
◆ 平菇小米粥
配方:小米100克、粳米5克,平菇40克、蒜末3克,盐2克。
制作:
1、平菇洗净,在开水中汆ー下,捞起切片。
2、粳米、小米分别洗干净、用冷水浸泡半小时,捞出沥干水分。
3、锅中加入约1000升冷水、将粳米、小米放入、用旺火烧沸,再改用小火熬煮,待再滚起,加入平菇交办,下盐调味,再煮5分钟,撒上蒜末,即可食用。
功效:补脾,用于治疗胃病。
③ 清热利温,防治高血压
容易发怒,肝火过是导致血压升高的一个主因,小米有清火,安神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改善饮酒、高热量饮食造成的内热,早衰:另一方可以减径即胃负担,清除湿,经常食用小米,健脚利湿,对高血压思者的脚湿展和阳气上亢有解作用。
◆ 黄豆小米粥
配方:小米200克,黄豆100克,冰糖 20克。
制作:
1、小米、黄豆分别洗净磨碎,小米入冷水盆中沉淀,滗去冷水,用开水调匀;黄豆过筛去渣。
2、锅中倒入冷水,烧沸,加入黄豆浆,再次点沸以后,加入小米,用小火煮,见粥浓稠时,加入冰糖调味,搅拌均匀即可。
功效:清热利湿,降低血压。
④ 利水消肿,治疗肾病
小米易被人体吸收,具有利小便、消水肿、养肾气、除胃热等功能,《本草纲目》也曾说过:“粟米味咸淡,气寒下渗,肾之谷也,肾病宜食之。" 因而,小米对于肾炎、肾病综合征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
◆ 小米鹌鹑汤
配方:小米100克,鹌鹑1只,鸡蛋清1个,姜10克,淀粉5克,料酒5毫升盐3克,清汤适量,香油少许。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 经常便秘,排不干净怎么办?
智慧医疗先锋者
文章 肠胃炎后出现咳嗽,可能是病原体感染?
生命之光传递者
文章 肚子疼腹泻,能吃肠炎宁片吗?
健康解码专家
文章 每次喝酒后第二天拉肚子,怎么办?
智慧医疗先锋者
文章 肠炎宁和蒙脱石散哪个更适合我?
未来医疗领航员
文章 拉肚子发烧怎么办?
绿色医疗倡导者
文章 反酸、拉水,可能是胃肠炎?
医疗之窗
文章 9个月宝宝拉肚子、长红疹子怎么办?
生命守护者联盟
文章 肠胃镜结果解读:息肉、山田一型和肠胃炎的处理
AI医疗先锋
文章 7岁小孩肚子疼头疼,能吃乌梅丸吗?
中医养生之道
患者询问安博维沙坦片和国产吉甲沙坦片的区别,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药物。
就诊科室:药剂科
总交流次数:46
患者近期发现血压偏低,询问是否可以使用降压药。医生建议先了解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是否有慢性疾病史、是否在哺乳期以及是否有药物过敏史。如果患者没有上述情况,且手抖是特发性的,那么可以遵医嘱使用降压药。但要注意观察血压变化,避免因降压药导致血压过低。用药前请详细阅读说明书,排除过敏及用药禁忌后遵医嘱,用药期间如有任何不适及时线下就诊。
就诊科室:药剂科
总交流次数:31
患者近期感觉头痛,怀疑是高血压引起的。
就诊科室:药剂科
总交流次数:28
杨小巍
副主任医师
产科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朱晔
主治医师
妇科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莫利花
主任医师
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