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黄继斌

得了反流性胃炎,服中药后缓解,不久又反弹,怎么办?

得了反流性胃炎,服中药后缓解,不久又反弹,怎么办?

写在前面的话

我们学习中医,常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书本上的名家医案,效果那么好,而同样的证型,自己用下来,用了同样的方,效果却经常不尽人意呢。我觉得部分原因是一些名家书写医案,只写成功的,你见不到失败的医案,另外一个原因就是随访时间不够长,很多医案,只有“一诊”,好一点的有个“三诊”,患者好转,医案结束。

 

那么患者停药后反弹没有呢?反弹时间是多少?缓解期是否应该用小剂量的中药维持疗效?而急性期和维持期的中药和西药对比有什么优势呢?这些问题一个接一个都没有解答。所以说,先贤们并没有解决完中医、中药的所有问题。这也是我一直推崇大塚敬节先生的《汉方诊疗三十年》的原因,其中不仅仅记录了成功的医案,也记录了失败的医案,很多医案持续跟踪了数十年。所以,我们要感谢这个时代,微信,QQ的出现使得持续的临证随访成为了可能,也使得我们有可能解决前人留下的疑惑。

一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

这个患者是今年2月份就诊的。有长达十年以上的慢性胃炎病史,近两年来加重,反复出现胃部疼痛,胃胀,饮食不消化,近两年来长期间歇性服用奥美拉唑,胃仙U等药物,但是上述症状未见明显改善。

 

患者大概在今年1月,做了胃镜,去了好几家医院就诊,诊断为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也查过幽门螺旋杆菌,C14检查下来是阴性,也就是未提示感染。

什么是胆汁反流性胃炎呢?

一般情况下,胆汁通过胆管流入十二指肠,并随肠蠕动继续往空肠方向走,不会经过胃。胃和十二指肠交界处的幽门括约肌像门一样,平时是紧紧闭着的,只有当胃中食物消化完毕后它才会芝麻开门。可是,当各种原因使幽门括约肌压力下降后,这扇门便半遮半掩了,十二指肠内的液体(胆汁和肠液的混合体)就会反流入胃,成为损伤胃粘膜的坏分子。

西医有什么办法呢?

一个就是上胃肠动力药,比如注明的吗丁啉(多潘立酮)。这个药在中国运用得很频繁,但是在美国,一直未通过FDA的审批,也就是在美国是被禁用的,在欧洲,也因为会引起 QT 间期延长和心律失常等不良心脏事件,被限制使用。

 

一个就是上抑制胃酸分泌药物,比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泮托拉唑等等。再一个就是上中和胆汁的药物,首先的药物是铝碳酸镁(达喜)。反流性胃炎极其顽固,停药后非常容易复发,现在一般提倡小剂量维持量用药。

 

实际上医师给这位患者开的就是雷贝拉唑,达喜,以及改善急、慢性胃炎胃粘膜糜烂、出血、充血、水肿等症状的瑞巴派特。患者服药后上症稍缓解,但不久有再次出现胃胀,胃痛,胃痛为隐痛,心下常有咕噜咕噜的声音,自我感觉有水和气再心下晃荡,大便正常。患者想接受中医治疗,找到了我。这是患者的第一次舌苔。于是,我就按照中医的思路来处理,患者暂停西药。

心下痞

患者自我感觉心下,胃上脘充塞了东西,很胀,腹诊按起来心下稍有抵抗感,隐隐作痛。中医诊断为心下痞。患者腹部有咕噜咕噜的振水音,舌质稍红紫,舌中白腻。病因考虑为胃气虚弱后,导致的心下生饮,痰湿内阻,气滞血瘀。治法为鼓舞胃气,祛痰化饮,凉血效瘀。

 

一诊方药:姜半夏10g 、黄芩10g、 生姜10g、甘草10g、大枣12枚 、北沙参12g 、木香10g、 山药15g、蒲公英10g 、赤芍10g 、枳实6g。中药三剂,水2000毫升,熬至600毫升,分二次,饭前40分钟服用。

 

半夏化痰除饮,生姜除饮的同时,兼鼓舞胃气;甘草,益胃气、滋胃阴,大枣补中益气,山药补脾养胃;北沙参益胃生津;黄芩清热除痞,蒲公英清热化瘀,赤芍凉血除痹;木香,枳实行气止痛。患者服药三天后,告诉我,胃胀、反酸明显缓解,食欲也提高了。

 

二诊方药:姜半夏5g 、莲子10g、 黄芩10g、 生姜10g、甘草10g、 大枣12枚 、北沙参12g、 木香10g、山药15g、 蒲公英10g 、赤芍10g 、枳实6g。中药5付,煎法同第一剂。5天后,患者反馈,反酸,胀气基本缓解了,未有其他不适。

 

一般来说,很多中医医案这个时候就结束了,患者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医师们又多了一例成功的病例。可是事实真的有这样简单吗?

 

减药量后,反弹了!

三诊:因为患者效果明显,于是我让他把药减到5味:山药,蒲公英,木香,大枣,生姜,同时配合服用乳酸菌素。患者服用1周后,感觉胃部复又胀气。我又在第一剂方的基础上根据他的症候加减了一下,他服用了1周,效果没有第一、二剂药那么理想了。就这样,治疗陷入了困境。

 

我个人认为,由于回访手段缺失,很多中医医案是不完整的,没有涉及患者停药或减药后的情况。我开始思考,减药后如何维持疗效呢,或者中医也需要像西医一样叮嘱患者长期服药吗?

 

当然对于反流性胃炎,西医的指南确是建议使用PPI,铝碳酸镁,促胃动力药长程,最低剂量,维持治疗的,若中医也需如此,那么就需要和西药做对比,看谁的副作用更少,疗效更稳定。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食药结合

四诊:我改变了治疗思路,建议患者采购贵州山区的特有的菜肴夜寒苏(像切姜一样一次二、三片),臭牡丹(一次十克),配合山药,大枣,橘子皮(一次一个橘子的皮)长期熬水服用,或者与骨头、肉一起煮菜,用食疗的办法改善患者的症状。

 

夜寒苏,辛,温,为姜科植物姜花的根茎,又叫姜藕,路边姜,香花,它和生姜一样有鼓舞胃气的作用,但是药性比生姜还要温和。贵州人喜欢用它来炖肉服用,有祛风散寒,健脾温中,补虚的效果。

 

 

臭牡丹,苦,温,为马鞭草科植物臭牡丹的根,又叫大红花,短脚桐,有活血散瘀,消肿止痛,祛风平肝的疗效。在贵州,小时候,父母喜欢用它炖骨头给我们吃,我特别喜欢吃它根根的皮,非常好吃。两种本草,都是贵州人过端午节时,饭桌上常见的山珍,贵州人非常喜欢的菜肴。

 

五诊:经回访,患者仍在使用上面的食疗疗法,胃胀胃痛减轻很多,每个月仅有二天出现胃胀。

 

六诊:患者感冒,出现咳嗽,扁桃体肿大等症状,感冒痊愈后,复又出现腹胀。舌诊:舌红苔薄黄。

 

嘱咐患者在上面食疗的小方中,去掉夜寒苏,加蒲公英,几天后经随访,患者腹胀缓解了。叮嘱患者根据自己舌苔和身体寒热的变化,选择配伍温性的夜寒苏或凉性的蒲公英。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汗少且关节疼痛该用什么方?

写在前面的话 从现在开始,我准备做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就是努力将经方医学中治疗风寒湿痹的方案完整地呈现出来。所谓痹证,以中医宏观的视野来看,是指风、寒、湿、热等邪气停留于肌肉、关节,导致气血运行受阻,肢体肌肉、关节重着,疼痛,酸楚,麻木,渐渐出现关节屈伸不利,肿胀,变形,最后损及五脏,人形销骨立。 这一类疾病相当于西医所指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肌纤维炎,痛风,以及各种四肢疼痛性疾患。这是一类极其顽固的疾病,病因复杂,部分疾病还涉及到了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所以治疗上很是棘手,以治疗强制性脊柱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为例,现在比较靠谱的方法是生物制剂(TNFi),它能拮抗肿瘤坏死因子,抑制骨破坏和关节炎证,迅速缓解患者症状。副作用是长期服用容易罹患结核、乙肝等感染性疾病,而且有可能增加癌症的发生风险,当然后面这一点目前的研究尚有争议。 总之西医的疗法是用一个点撬动一个面,而中医的疗法是直接去推动那个面。中医领域,很多人声称他们治疗风湿有独到的,崭新的方法,但是,实际调查下来,真正好转的并不多。 其实在中医治法上,创新是可以的,但首先还是应该先把经方医学中治疗湿痹的方法掌握透彻再说。这是一个完整,严谨,用药之道秩序井然的体系,有大量的病案报道行之有效。当然,与西医疗法相比孰优孰劣,还需要更多的循证医学试验来进行评估,这有待于中医的研究者们努力了。现在让我们从最粗浅,最简单的方剂开始。这是两个神似的方子,但是在具体运用上有一些细微区别。 风湿在表,偏于寒者:麻黄加术汤 所谓麻黄加术汤,顾名思义,就是在麻黄汤的基础上再加上白术。白术这个药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作用。小剂量燥湿健脾,大剂量利水。麻黄汤这个方子有很强的发汗解表的作用,加上白术后,就兼有祛湿、利水的作用。可以用来治疗一些,外感风寒夹湿这样的情况。 我们先来看看这个方子的组成和用法:麻黄三两 (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白术四两。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温似汗。——《金匮.痉湿暍病脉证第二》 上面四味药和麻黄汤是一模一样的,剂量也一样。但在后面加是了燥湿利水的白术,所以这个方子就可以治疗风湿相搏。 什么是风湿相搏,就是在体表,风寒和湿邪兼而有之。它的症状就是关节痛而烦,身体有沉重感。麻黄汤证,因为风寒束表的缘故,所以脉象为脉浮紧,但是,麻黄加术汤证,由于体表有时湿邪,湿邪重滞,所以脉多为浮缓,或浮濡,浮软,如果湿邪再重一些,甚至可能出现沉而缓的脉象。 风湿相搏的治法,金匮中说得很清楚,不可大汗,不可用火法,微微发其汗,同时利小便。这时用白术,有两种作用,一,就是前面说的燥湿利水,二,就是有缓麻黄汤发汗之势,使其发汗而不过汗的妙处。 我临床运用下来,这个方子更适合,肌肤腠理致密,结实,汗极少的患者,若肌肤细嫩,或平时就爱流虚汗,自汗,应慎用之。我曾经给一个体虚的关节疼痛患者用了这个方子,她流了一夜的汗,又虚弱又难受。对于这样的患者,用桂枝汤加白术其实更适合一些。 风湿在表,偏于热者: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麻杏薏甘汤的方义和麻黄加术汤比较接近,是麻黄汤去桂枝,加薏苡仁。 桂枝这味药味甘,辛,温,有发汗解肌,助阳化气的作用。麻黄失去了这位好助手,发汗的力量就变得更缓了,也没有那么热了。 它的组成如下,在这儿我取的是《外台秘要》中的比例和剂量,一般认为,这个剂量更适合急性期,身疼发热甚的患者:薏苡仁半升 、麻黄四两(去节)、 甘草三两(炙)、 杏仁二两。四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再服,汗出即愈。——《外台秘要 卷第十九》 如果是慢性的风湿痹症,我觉得用金匮中的剂量更好,金匮中使用这个方子,用了煮散法,剂量比较小,适合较长时间服用,这个方法多见于宋代,所以这种方法很可能是宋人的改进:麻黄(去节)半两、(汤泡 ) 甘草一两(炙)、 薏苡仁半两、 杏仁十个(去皮,炒)。四味药,粉碎后,每次用四钱匕(约为4克),舀水一大碗(约为500毫升),煮自十分之七,即可温服之。 薏苡仁这味药,味苦微寒,可祛湿,除痹,排脓,从药性上说,比白术寒一些。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所以这个方子就特别适合治疗身体疼痛,发热的风湿证。 《金匮要略》是这样阐述麻杏薏甘汤的功效的:患者周身疼痛,发热,到了日晡则发热甚剧。(解释:日晡,就是申时,即下午3时正至下午5时正,这是人一天胃气最为旺盛之时。此时邪正斗争甚烈,发热也便加剧。) 这种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经常贪凉,湿从外入。湿邪停于肌表,就会出现身体疼痛,重着;由于湿邪的存在,气血出入被阻,难以回流,滞于体表,就会出现发热。 总的来说,麻黄加术汤和麻杏薏甘汤,所面对的病患,病机是差不多的,都是风湿相搏于表,阻滞气机,身体重着疼痛,不同的是,麻黄加术的对手要寒一些,麻杏薏甘汤的对手要热一些。这两个方子,发汗的力量都挺强,如果面对肌肤腠理疏松,肌肤细嫩,平时容易自汗的患者,需要细细斟酌,分清虚实,虚人就不要用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黄继斌

副主任医师

黔南州中医医院

1505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风湿相搏,身体疼烦,脉虚浮,手足冷该用什么方子?

关于风湿痹证,我们前面介绍了用于无汗偏热的麻杏薏甘汤,无汗偏寒的麻黄加术汤,风湿在表但又表虚自汗的防己黄芪汤,现在我们来认识另外一组治疗风湿痹症的方剂,桂枝附子汤系列。桂枝附子汤只比桂枝加附子汤少一味药。所以,我们应该先来熟悉桂枝加附子汤。 看到桂枝,就知道这个方证对应的就是“有汗”,患者不仅仅有汗,而且汗流得还很厉害,伤寒论第九条形容它就是:“发汗,遂漏不止。”患者特别怕风,怕寒,由于津液流失太过,体液丧失,所以会出现解小便困难,四肢拘挛,难以屈伸。 其实这个方子对应的,就是病位在表,病性属阴的,表阳虚的症状,表阳虚的有几个特点,一个是汗遂漏不止,一个是喜卧困倦,一个是脉虚浮或者脉微细,见到其中之一,就要往这方面考虑。 我最近治疗了一个患者,他也是感冒之后七八日,输了一段时间抗生素,无咳嗽无痰了,自述出汗不停,头晕头紧,全身冰冷,呼吸乏力,右背,关节痛甚。我一看,这就是典型的表阳虚证啊。 遂投一方:桂枝12克、 芍药12克 、炙甘草12克、 生姜12克 、大枣12枚、 制附子12克、加葛根20克。中药三付,附子先煎半个小时,2000毫升煮剩600毫升,分三次服用。 三天之后,患者反馈汗少了,颈背关节不痛了,有一种周身轻松的感觉,精神睡眠也好了,就是口略干。我就想,这就是方证对应了,遂在原方的基础上加玉竹30克,叮嘱患者巩固服用。我这个方就是蝇量级的桂枝加附子汤(再加葛根以滋润项背部的肌肉)。 而桂枝附子汤就是从桂枝加附子汤减去“白芍”。大家知道,白芍这味药,苦,酸,微寒,能敛阴止汗,缓急止痛。将白芍减去后,此方温通经脉,补火助阳的力量就更强了,湿邪最怕阳气,此方最适祛风除湿,让我们看看这个方子的风采: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桂枝四两 (去皮)、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 甘草二两。六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这个时候,患者周身关节疼痛,重,所以,不能转侧;不呕,不渴,这是在和少阳证,阳明证相鉴别,说明依然属于表阴证,病尚未传里;脉浮虚而涩,脉浮则说明表证未去,脉涩说明经脉流动不畅;这是一个典型的风湿在表兼表阳虚,风邪>湿邪的症候。 遂用甘草,大枣守护胃气;生姜鼓舞胃气,推动胃气向肌表输注;桂枝温经通络;附子振奋一身之阳气。 这儿有一个加减之法。如果患者不仅恶寒,湿气更重,湿邪>风邪,患者身重,身痛而四肢浮肿,则需加用白术以利水消肿,皮间有风水结肿,则重用白术,让附子,白术并走皮内,逐水气之未得除,是经方的一个重要规律: 去桂加白术汤方:附子三枚(炮,去皮,破)、 白术四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 (炙)、 大枣十二枚。煎法同桂枝附子汤 伤寒论第174条在解释这一规律时,加了一句话,“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这一句话各家注解不一,不是很容易理解。去桂可以理解。小便多,最伤津液,不可大发汗,不能重用桂枝。 因为白术本来就有燥湿利水的功效,如果大便硬,小便自利,为什么还要加白术呢?大概是因为此时的小便自利是膀胱机能衰退,膀胱括约肌松弛引起的,而白术,附子合用,有健脾益气,振奋阳气,恢复脏器功能的效果。这儿就涉及到了一个部分中医能够双向调节的问题,白术既能治疗小便不利,又能解除小便自利,其实方向是一致的——就是把脏器的功能往正常的方向拔动,中医难就难在这个地方。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黄继斌

副主任医师

黔南州中医医院

1503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女性体质寒凉,易产生经期疼痛,什么食物能调理?

对于很多女性朋友来说,每个月的“那几天”可以说是痛不欲生。如果脾气暴躁、脸上爆痘这些现象还可以忍一忍,那么痛经应该是大多数女生绝对不能忍的一项了。曾有网友形象地描述过痛经的感觉——像是一把电钻在钻自己的子宫。这样痛苦的痛经都是女生体内的寒气所导致。而想将寒气排出体外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漫长的调理过程。 首先,需要找出体内出现寒气的原因,究竟是哪些行为习惯使大家的身体内积攒了寒气呢?罪魁祸首便是朋友们经常食用的例如冰砖、冷饮等寒凉食物。在炎炎烈日下,如果能吃上一口还冒血凉气的冰砖,喝上一口刚刚从冰柜中拿出来的饮料,真的如同广告中说的一样“透心凉,心飞扬”。但是,这些凉气会顺着肠胃一直到达人体内,囤积于人们的身体中。 其次,很多中医大家也曾提出,输液也会使人体逐渐变成寒性体质。相信不少朋友都输过液,输液就是把本身不属于人体内的药液通过针管输入体内,而这些药液比人体内血液的温度更低,输入体内无疑会带来寒气。但是这种说法目前还未得到科学的考证。尽管如此,人自身的免疫系统可以抵挡一部分轻微疾病,大家也无需稍有病症就去寻求打针、输液等方式。 当然,除了避免以上所说的行为习惯以外,还可以通过食补来祛除寒气。榴莲就是在暖宫驱寒方面非常有疗效的一种水果。榴莲在泰国被称为水果之王,就是因为它不仅软糯香甜,而且还是一种补品。刚刚生育完的产妇多吃榴莲可以保宫护宫。而它活血化瘀、促进血液循环等功效对于痛经的女性朋友来说,恰恰可以对症下药。 除此之外,经常被人们作为调味品的姜也具有治疗痛经的作用。姜在驱寒方面的作用应该说是众所周知,很多女生也常在经期服用姜丝红糖水来缓解痛经。并且,被称为“女性之友”的红酒也有此作用。正所谓“不通则痛,不痛则通”,痛经也是因为有淤血凝集在子宫处,而红酒可以疏通脉络,通经止痛。

黄继斌

副主任医师

黔南州中医医院

1424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