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这类近视眼可能会遗传给后代!

不药博士·不药不药,健康生活,不生病,不吃药!手把手调养一个健康的你!
不药博士
不药不药,健康生活,不生病,不吃药!手把手调养一个健康的你!

近视眼这个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关注!

近视是屈光不正的一种

当眼在调节放松状态下,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其聚焦在视网膜之前,这导致视网膜上不能形成清晰像,称为近视眼(myopia)。此时检查验光则会提示近视度数,例如通常称近视50度,记录为“-0.50D”。

在眼调节放松的状态下,外界的平行光进入眼内,其焦点正好落在视网膜上,则形成清晰像,此称为正视;若焦点无法落在视网膜上,则称为非正视,也就是屈光不正。

高度近视(600+)遗传可能性较大,特别是存在病理性近视时会遗传。而中低度近视则基本不会遗传,但要注意环境因素的影响。

现在随着80后,90后甚至00后的近视率越来越高,更多的人担心下一代也会成为四只眼。到底近视能不能遗传?不药博士查阅了一些文献,下面是总结: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近视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而这种共同作用是非常复杂的,就像肥胖一样,也有遗传因素,更有后天饮食和环境因素。

先说说遗传部分:

一种观点认为是眼球结构可以遗传,就是说爸妈一方近视,而孩子恰好遗传了相同的眼球结构,则孩子也可能有近视。

另一种观点认为是存在与近视有关的基因。文献中比较一致的结论是高度近视(600+)和遗传有很大关系。中度近视以下,是否与遗传有关则存在争议。已经确定有5个基因与高度近视相关。

高度近视中有一种病态近视成为病理性近视,这种疾病被确认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这种近视起发于5~10岁,其患病率约为1%~2%。进展很快,可继发眼底病变青光眼白内障等眼部问题。

再说说环境因素:

近视和近距离的工作,学习,阅读之间存在正相关。大学生的近视眼发病率已经达到70%。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不能排除家庭阅读氛围浓厚时,孩子的近视可能性增大的问题。这不属于遗传,但确实孩子的近视受到父母及家庭环境的影响。统计分析的结果也表明,那些父母视力都正常的孩子比父母高度近视者的孩子,患近视的可能性会降低!

综合以上分析,不药不药赞同这样的观点:高度近视(600+)遗传可能性较大,特别是存在病理性近视。而中低度近视则基本不会遗传,但要注意环境因素的影响。

欢迎关注不药博士!

#概述#预防#病因#眼科#近视
阅读数 9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表现为看远处物体模糊,视近物正常通过佩戴框架眼镜、角膜接触镜或手术治疗矫正定期检查视力,关注眼底,防止视力进一步退化简介近视是屈光正的一种类型。当眼睛处于放松状态时,平行光线进入眼内,光线有聚焦到视网膜上,而是聚焦在视网膜之前,导致视远处物体模糊清。这通常是由于眼球前后径过长,或角膜过度弯曲、晶状体屈光力增加造成的[1]。症状表现:典型临床表现为看远处物体模糊,视近物正常。诊断依据:根据近视典型症状,并结合专业的视力检查、自动电脑验光等方法,可进行诊断。国际近视研究协会将近视的诊断阈值设定为≤-0.50D[1]。*注:视力检查结果提示“-0.50D”,即为生活中通常所称的近视50度。近视有哪些类型?近视常见的分类方式有三种:1.按屈光成分分类,近视可分为:屈光性近视(由晶状体等屈光因素改变引起的)、轴性近视(最为常见);2.按病程进展和病理变化分类,近视可分为:单纯性近视(近视度数一般在600度以内)、病理性近视(一般近视度数略高,伴有眼底并发症等,如夜间视力差、闪光感);3.按近视度数分类,近视可分为:轻度近视(近视50度~300度)、中度近视(近视300度~600度);高度近视(近视度数≥600度)。是否具有传染性?是否常见?近视在生活中非常常见。近年来,全球近视人数呈快速增长趋势,其中青少年近视呈发病早、进展快、高度近视比例增加的趋势。世界卫生组织2019年发表的《世界视力报告》显示,全球近视人数约为26亿,其中19岁以下近视者约有3.12亿,并特别指出:中国城市青少年近视发病率较高,达67%[2][3]。是否可以治愈?近视一旦产生,法治愈,需要终身进行视力矫正。视力的矫正一般对正常生活有特别影响。是否遗传?是。是否医保范围?否。
不药博士·不药不药,健康生活,不生病,不吃药!手把手调养一个健康的你!赵阳副主任医师北京美尔目医院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