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子宫内膜癌的原因是什么?一个病例告诉你

副主任医师丁彬彬·丁彬彬,副主任医师,株洲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
副主任医师丁彬彬
丁彬彬,副主任医师,株洲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

提到子宫里的肿瘤,很多人会第一时间想到宫颈癌,但还有一种恶性肿瘤,同样不应该忽视。

那就是子宫内膜癌,所谓子宫内膜癌是指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以来源于子宫内膜腺体的腺癌最为常见,虽然相对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较低,但近年来,开始子宫内膜癌的发病率却有逐年提高的趋势。

半年前,我们接诊了一名28岁的年轻白领,她腹大如球,看起来如同怀胎十月一般。

但事实上,导致腹大如球的罪魁祸首却是大量的腹腔积液,通过一系列检查,我们发现,原发病灶位于子宫,病理类型符合子宫内膜癌,因为转移到了腹膜上,所以才引起了大量的腹水,说到这,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问,一个28岁的年轻白领,为何会罹患这种恶性肿瘤?

研究发现,子宫内膜癌的发病与雌激素有着密切联系,在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长期作用下,发生子宫内膜增生症的风险更大,而子宫内膜增生症则可能进一步癌变。

通过我们的进一步询问,这名叫小依的年轻白领,竟然有长期口服他莫昔芬的情况,他莫昔芬,医学上主要用来治疗乳腺癌患者,为雌二醇竞争性拮抗剂,能与乳腺细胞的雌激素受体结合,不刺激转录或作用微弱。但与此同时,他莫昔芬却对血浆脂代谢、子宫内膜和骨的作用则仍是雌激素性质,不呈拮抗作用。

所以,妇科医生认为它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用来治疗乳腺癌,研究发现,针对乳腺小叶增生,他莫昔芬同样有治疗作用,正因如此,长期饱受小叶增生折磨,又害怕变为乳腺癌的小依,在医生的建议下使用了他莫昔芬,只是却没有听从医生的建议,定期复查,而且对于乳腺小叶增生的患者,他莫昔芬肯定是不能长期吃的,但是小依并没有及时停用。

长期使用的结构,导致子宫内膜反复受到雌激素作用,最终引起子宫内膜增生,进一步癌变。

他莫昔芬能引起子宫内膜增生,甚至癌变,这是它不为人知的副作用,即便是乳腺癌的女性,在口服他莫昔芬的时候,也应该定期进行子宫内膜检查,以避免子宫内膜癌的发生。

遗憾的是,因为对药物不良反应的忽视,小依最终罹患了不治之症。

半年后她病入膏肓,家属拨打了120求助,当医生赶到现场的时候发现她生命气息微弱,医生立刻现场给予积极的抢救措施,遗憾的是,还是无力回天。

28岁,小依的悲剧让很多人扼腕叹息。

#女性健康#概述#妇产科#外宫颈恶性肿瘤
阅读数 12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阴道流血、阴道排液、下腹疼痛等症状好发于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早期首选手术治疗,组织学分级越高,预后越差简介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属于子宫体癌,是女性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占女性全身恶性肿瘤7%,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20%~30%,好发于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在我国发病率仅次于宫颈癌。症状表现:常见症状为阴道流血、阴道排液等,可伴有下腹隐痛适、下肢或腰骶部疼痛等症状,晚期患者可出现贫血、消瘦、发热、恶病质(身体极度消瘦)等全身衰竭表现。诊断依据:病史、临床症状结合影像学检查、诊断性刮宫、宫腔镜检查等即可确诊。子宫内膜癌有哪些类型?根据发病机制可分为:雌激素依赖型(Ⅰ型);非雌激素依赖型(Ⅱ型)。根据病理类型可分为:内膜样癌;浆液性癌;黏液性癌;透明细胞癌;癌肉瘤。是否具有传染性?否是否常见?本病常见。在我国,子宫内膜癌发病率仅次于宫颈癌,居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第二位。是否可以治愈?大部分可以治愈。子宫内膜癌若能早期发现,并及时接受治疗,预后较好。相对来说,Ⅰ型预后较好,Ⅱ型预后良。是否遗传?会,大多数子宫内膜癌为散发,约5%与遗传有关。是否医保范围?是
副主任医师丁彬彬·丁彬彬,副主任医师,株洲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林金芳主任医师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