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理论中,人参和黄芪都是常用的补气药,它们在治疗气虚乏力、身体羸弱等方面具有相似的功效。然而,在临床实践中,对于气脱亡阳等危急情况,中医师往往只选择人参,而舍弃黄芪。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人参和黄芪的药性和功效。人参性甘、微苦、微温,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等作用;黄芪性甘、微温,具有补气升阳、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等作用。
尽管两者在功效上有些相似,但在临床应用上却存在明显的差异。在《伤寒杂病论》中,人参被使用51次,其中在“伤寒论”中出现22次,在“金匮要略”中出现29次。而黄芪则不然,在“伤寒论”中从未出现过,在“金匮要略”中仅出现8次。
最关键的区别在于,在气脱亡阳等危急情况下,中医师往往只选择人参,而不用黄芪。例如,在“理中汤”、“参附汤”、“人参参麦饮”等方剂中,都是以人参为主要药材。
为什么在危急时刻,不能用黄芪呢?这主要是因为黄芪具有宣散作用,会消耗人体正气,而气脱亡阳的患者本身就正气不足,使用黄芪会加重病情。
那么,人参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中医理论认为,人参能够“守胃固本”,即固守脾胃之气,使其不致外泄。这样,人体正气就能够得到补充和恢复,从而改善病情。
值得一提的是,黄芪虽然不适合气脱亡阳的患者,但在其他情况下却可以发挥很好的作用。例如,在治疗感冒、咳嗽、气喘等疾病时,黄芪可以起到补气固表的作用。

有疑问?在线咨询专业医生
获得专业医疗建议,无需等待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