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桂枝汤来使鼻窍不通的症状好一些?
感冒时最让人难受的症状,非“鼻塞”莫属
有的人把感冒看成一种养生病,因为感冒本身有自限性,如果保养得当,很快就会好,而且感冒后,找个借口跟老板请请假,躺在家中软软软绵绵的,看看视频,聊聊天,似乎很舒坦。
可惜这仅仅只是“似乎”,因为感冒会有一系列让人难受的症状,比如流涕,咳嗽,发烧,最最教人难受的是“伤风鼻塞”,此时,患者流涕不已,喷嚏,鼻窍不通,因难以呼吸,所以嘴巴张得大大的,像鱼一样。
如果几天之后,病情痊愈,那还算好的,可惜,有部分病人会转为慢性的鼻塞,此时,鼻塞时轻时重,双侧鼻孔此起彼伏,反复堵塞,经久不愈。晚上更是难受,因为鼻子不通,总感觉有鼻涕在堵着,但是又找不到鼻涕在哪儿,让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如果病情拖延下去,还会出现嗅觉失灵,中医叫“鼻窒”。
当然,我们也会发现有一些方法可以让鼻塞的症状缓解。例如进行剧烈运动,去泡泡温泉,用生姜或艾叶熬汤泡脚,鼻子会感觉一下子通了,这是由于肌表的微循环得到改善的原因。但是,这种改善是不可持续的,因为,一旦你停下运动的脚步,停止泡脚,鼻子很快就会再次拥堵不堪。
所以,我们必须找到一种可持续的,能鼓舞体表机能,改善气血循环之道。
所以,这是属于“桂枝汤”的地盘
“伤风鼻塞”的主要病理特征是鼻粘膜肿胀淡红,鼻内肌膜红肿,正邪交争于肌表,若转为慢性,邪毒久留不去,久病必淤,还会出现气滞血瘀。而解肌发表,恰恰是桂枝汤的强项,所以,这类疾患属于桂枝汤的领域。
桂枝汤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组成。“桂枝”能推动人体的“气血”由脾胃向“肌部”供给,同时能引诸药上行,推动营血的循行。如果大家对《伤寒论》熟悉,就会知道在经方的使用中,药物是有方向感的,比如“桂枝”的作用是向上向外,芍药的作用则向下向内。若加大桂枝汤中“芍药”的剂量,“桂枝汤”就成了治疗“腹满时痛”的桂枝加芍药汤。所以治疗鼻窍不通,桂枝的用量一定要大,至少不能低于15.625克,这样身体的肌表才会有血行通畅之感。
但是光用桂枝不行,还要用甘草,大枣补胃气,守胃气,生津;生姜促进胃气的生成,并将胃气全方位输出;也就是说,甘草,大枣,生姜,就如同发动机一般,在脾胃持续地,生成气血,而桂枝将其引入“肌表”,使不通的气血得以流通,正盛邪退,鼻塞的症状就能得以持续地缓解。芍药也必不可少,因为芍药有一定的引肌表之湿回流的作用,对于祛除肌部湿邪有很好的效果,只是用量不应过大。
那么,还需要加点什么药效果才好?
经方不宜盲目加减,但是也不应该套用成方,而应随证治之。
“桂枝汤”最适合治疗的是“太阳中风证”,这证也叫“伤寒表虚证”。这个证型的特点是患者肌表腠理疏松,细皮嫩肉,容易自汗出,若遇到风邪,风邪一下子就突破了皮部卫气的防御,窜入肌部了,所以叫“中风”,这个过程就像箭瞬间命中靶子一般。
如果,患者肌表结实,卫气充足,寒邪只能外束皮部,进入不了肌部,这就是“麻黄汤证”了。这时正邪斗争于皮部,皮下是充溢的被鼓舞的气血,会郁而生热。所以说,身体平素强壮的人外感风寒时,容易出现高烧,素体亏虚的人,反而不易发烧。
而且麻黄解表祛邪的力量比桂枝强,所以,若患者皮肤紧凑,素体强壮,遍身疼痛,用“葛根汤”(即“桂枝汤”加上葛根,麻黄)的效果比用“桂枝汤”的效果好。即使患者身体较弱,也可以短期加少量麻黄以祛邪解表,通透鼻窍。不过长期而言,还是要用桂枝汤。
此外,还有一个药我觉得很有必要加,那就是“薄荷”。使用经方,我们一定要在脑中抛开“风寒”,“风热”的概念,觉得薄荷是风热解表药,不能和桂枝合用,要知道这些“概念”实际上是上个世纪生造出来的。我们引用薄荷熬的水后,咽喉,鼻窍会觉得很爽快。薄荷有畅通口鼻的作用,能让鼻子更加舒服一些。
最后提醒,使用“桂枝汤”,一定要用足量,否则效果是不好的。请背下来,桂枝汤原方,原剂量: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五味, 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伤寒论第十二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