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孩子越管越难管?

京东互联网医院·慢病小病不排队,名医专家在身边。
静说健康
静说健康

我姐姐最近常和我抱怨,说我的小外甥做事总是特别磨蹭,需要别人的监督和催促。可是如果你对他催促多了,他就会变得特别暴躁和不耐烦,甚至出现干脆不做的情况。

 

 

“你别开小差,我已经说了第五遍了!”

 

“你烦不烦啊,快走开!别打扰我!”

 

“你这孩子怎么这么犟!”

 

“你别管我!”

 

相信以上发生在我姐家的对话很多父母都非常熟悉吧!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总是希望孩子可以听从自己的安排,按自己的要求去做,虽然是出于好心,但往往取得的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甚至会适得其反!

 

那为什么孩子总是喜欢和父母反着干呢?其实孩子死犟的背后,是“超限效应”在作祟!

 

1. 什么是“超限效应”?

 

心理学上的“超限效应”,即指外界作用的刺激过多、强度过大或作用时间太久,从而引起被作用的对象产生不耐烦或是逆反等心理情绪。通俗一点来说,那就是“物极必反”。


相信不少父母都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你走在大街上看到一个卖艺的小孩正在唱歌,你觉得他唱得很好听而且也很可怜,所以你给了他十元钱。你往后走又看到一个小孩在卖艺,你突然感到有点不耐烦,但是因为孩子实在是可怜,你还是决定给他些钱,却减少了数量,只给了五元钱。你继续往后走,看到了第三个卖艺的小孩,这时你彻底不耐烦了,你决定不再给这个小孩钱,你甚至有点后悔给钱给了前面那两个小孩。

 

这就是“超限效应”作祟的实例。刚开始出于对小孩的同情,让你萌生出了给予孩子金钱的想法,但是当卖艺的孩子过于多而频繁的时候,就产生了“超限效应”,你不再觉得孩子可怜而是对于太多的卖艺孩子感到不耐烦,甚至产生了后悔给钱的想法。

 

 

2.“超限效应”产生的原因

 

把“超限效应”应用到孩子的教育上来,文章开头出现的情况便很好解释了!家长虽然是善意的管制,但对孩子来说过多、过强的刺激和管制,反而会让孩子产生厌烦的情绪,出现和家长“对着干”的情况。那么产生“超限效应”的原因有哪些呢?

 

●便是家长频繁而重复的“唐僧式”批评。孩子犯了错误,确实需要父母的指出改正以及正确引导,但过于频繁和重复的批评指责,不仅不能达到帮助孩子改正的效果,反正还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明明一个错误已经发生并且批评过了,但家长却还要在日后不断提醒孩子曾经的错误,这如何让孩子不感到厌烦呢?


●便是家长对于孩子的过多干涉。以孩子喜欢弹钢琴为例,这本来是孩子的一大兴趣爱好,但当家长强势介入之后,情况就有所不同了。练琴的时候,父母必在旁边监督;家里来客人的时候,总是让孩子露几手;逢人便炫耀自己孩子特别会弹钢琴,还要和其他小孩比较。

 

长此以往下来,孩子对钢琴的兴趣慢慢变成了任务,甚至有的孩子直接就再也不弹钢琴了。这就是父母的过多干涉再次激发了孩子的“超限效应”而造成的。


3. 如何避免“超限效应”?

 

既然如此,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超限效应”呢?方法其实很简单。

 

(1)尊重孩子想法,学会换位思考。

 

孩子的认知能力和大人不同,其世界观的架构也和大人们不一样,因此其为人处世的能力必然也和大人们有所不同。父母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多多理解自己小孩的想法和做法,不要一味地用自己的做事方式强加在孩子身上。换个角度思考,多和孩子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也有助于亲子关系的更进一步。

 

(2)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

 

教育是循序渐进且不断变化的,没有一种教育方式是可以一直用下去的。父母应该时刻注意孩子的情况,对于不同类型的问题可以采用不同的角度和方式去对待。换一种不那么强势的方式去提醒孩子,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说不定会比一味的强制能得到更好的效果。

 

教育是一件长久的事情,它不仅是孩子成长的过程,同时也是帮助父母不断进步的过程。所以父母们一定要学会放慢脚步,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才能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地区推荐专家
患友问诊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
药品使用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