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鉴别诈病?

 
DSM-5中,诈病并不是一种精神障碍,而是一种可能得到临床关注的状况。尽管被列入「对医学治疗不依从」这一门类,但诈病并不仅仅是不依从。
 
 
 
仅凭一份可疑的症状报告,或观察到患者对查体及治疗百般推脱,均不能判定为诈病。当患者符合以下所有特点,方可被判定为诈病:
 
 
 
症状为伪造,或被高度夸大
 
 
 
上述行为必须为患者的主观意愿
 
 
 
存在明确外部动机,如逃避工作、兵役或犯罪指控,或获取经济赔偿/药物
 
 
 
DSM-IV-TR和DSM-5均提供了以下四种需要高度警惕诈病的情况:
 
 
 
当前处于司法医学(如医疗鉴定)背景之下
 
 
 
个体对症状的自我报告与医疗发现存在出入
 
 
 
患者对医疗不合作
 
 
 
 
 
 
然而,上述情况仅供临床医师参考,其本身并非诈病的充分或必要条件。一些人认为,上述因素尤其是后两条并不能有效鉴别诈病与非诈病者,比如有些诈病者对诊疗相当依从,因为他们认为这样做会让医生相信自己的症状。因此,这些因素并非诊断标准或核心特征。
 
 
 
当你不能确定诈病是否存在时,此时须特别小心。抑郁、焦虑或慢性疼痛患者出现一些不同寻常的症状或体征的情况并不少见。对于某些精神科患者而言,上述情况并非故意,可能反映了精神症状向躯体症状的转移,一种高度的先占观念或对躯体和心理症状的高度关注,或对症状强度感知的增强,因此不能诊断为诈病。
 
 
 
需要牢记的是:有些症状纵然夸大离奇,但并非故意,或并非受到外在刺激因素的推动,因此不能诊断为诈病。
 
 
同样需要牢记的是:被诊断为诈病可能给一个人造成严重的消极后果:这个术语不仅仅是医生所使用的一个临床术语,也是辩护律师可能拿来使用的、具有法律意义的术语。
 
 
一些司法医学人员认为,诈病应仅用于那些证据不容置疑的情况;对于尚存在疑点的个案,最好使用「不可靠」(提供不准确的信息)、「不暴露」(保留而不提供信息)、「欺骗」(试图歪曲或篡改信息)或「不典型」(不同寻常的信息)这样的词语,以免引火烧身。
向本文作者提问
吴华龙·主治医师
吴华龙主治医师可处方
瓦房店第四医院有限公司临床心理科
好评99%|接诊量2768|响应时长318分钟
擅长:精神心理科常见病,如焦虑症,抑郁症,睡眠障碍,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人格障碍等。
¥9
问医生
#诊断#精神心理科#常见症状#变化异常型人格障碍#焦虑[回避]型人格障碍#老年精神病态#瘕病
阅读数 42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常表现为否认自我的成就,愿过的开心严重者可并发焦虑状态、抑郁,甚至危及生命一般需要心理干预治疗,严重者需要药物治疗简介自我挫败型人格障碍,是精神心理疾病,属于一种依赖型人格障碍。主要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否认自我的成就,愿过的开心,接受别人的帮助,一味的牺牲自我,愿改变现在的这种现状的一类人。主要是因为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及性格原因,导致此种人格障碍。有的人格障碍患者,可能会有焦虑症状或者抑郁状态,更甚者会有自残及自杀情况,本病以抗精神性疾病药物和心理干预治疗为主。经过正规治疗后,大多数人可能会逐渐出现细微的改善。症状表现:典型症状是否认自我的成就,愿过的开心,接受别人的帮助。诊断依据:依据典型的否认自我的成就,愿过的开心,接受别人的帮助的表现,联合血化验、脑电图、颅脑CT检查及颅脑MRI,明确鉴别躯体疾病与心理疾病。自我挫败型人格障碍有哪些类型?是否具有传染性?否是否常见?本病少见,但目前尚缺乏有关患病情况等资料,从世界范围内看自我挫败型人格障碍发病率位12%-23%,主要见于女性或者长期处于受虐环境下的人群[2]。是否可以治愈?可以治愈,但大多数人经过正规心理干预治疗,或者通过服用药物治疗后,可以逐渐出现细微的改善。由于人格障碍被视为终身持久状态,因此目前尚效果较好的治疗办法。是否遗传?否是否医保范围?是
吴华龙·主治医师白录东主任医师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