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千万别随意停药

内科知识精彩讲解·神经系统疑难病,脊髓病,脑血管病及神经心理疾病
内科知识精彩讲解
神经系统疑难病,脊髓病,脑血管病及神经心理疾病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也是一种终生的疾病,如果停药很容易会导致病情反复。高血压患者因随意停药,加重病情,甚至死亡的案例是屡见不鲜。以下八类人是最容易擅自停用:

工作繁忙

工作繁忙,经常忘记服降压药。特别是中年高血压患者由于工作繁忙,压力大,很多时候是无暇顾及身体健康,以致经常忘记服药,造成了被动停药。

患者要提高对降压治疗重要性的认识,坚持每天早上洗漱后服药。每天服用1次,可以控制24小时血压。

自认为好转

有些患者没有头晕、头痛等不适症状,就自认为高血压好转而停药。实际上会给高血压带来的风险,很多是在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下发生的。因此,患者即使没症状,也不可随意停药。

运动锻炼

每天锻炼就能降血压,无需再用药。这是一个误区,虽然说规律运动确实有助降压,特别是那些微微出汗状态下的运动。但其降压作用有限,有时血压暂时恢复正常,也可能继续波动。患者必须经专业评估,由医生决定是否调整剂量或停药。

药物有副作用

“是药三分毒”有些患者就宁愿少服或不服降压药。其实,各种药物都是由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销售的,都通过了完整的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估。只要在推荐使用剂量范围之内,这些药物通常非常安全,即使终身服用,也不会对人体产生伤害。

自以为“痊愈”

不知道高血压需长期服药。有患者以为经过治疗后,认为高血压“痊愈”了。目前,我们确实已找到一些有效控制血压的办法,但迄今为止,高血压仍不能彻底根治。而长期没有得到控制的高血压会造成血管硬化,全身各个脏器都会受损。身体健康的前提是血压必须平稳,因此降压药需要长期服。

年龄自然现象

“有些患者认为高血压是老人常见的现象,年龄大了,血压都会高一点,不用老吃药。但是收缩压在中年后会持续升高,舒张压则在进入老年后,因大动脉硬化而不再上升,甚至下降。

虽然说血压水平随年龄升高绝非必然,更不能称为自然升高,而是一种病,有非常严重的后果,需要继续服用降压药。此外,通过限制钠盐摄入、加强体育锻炼等,可以延缓动脉硬化的进程,使动脉血管在老年期仍然富有弹性,维持正常血压。

夏天血管舒展

夏天血管舒展,血压自然会降低,可以停药。夏天是否需要调整降压方案,主要看是否有明显低血压症状。如果有,应该减少剂量,甚至停药。但如果只根据一天或一周的炎热天气而调整用药,会大幅增加血压波动性,提高心血管病风险。

服药后出现不良反应

服药后出现干咳、乏力、水肿等不适而停药。有些人服降压药后,会有明显的不良反应,如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后出现刺激性干咳,服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后出现腹泻等肠道功能紊乱。他们可能因为不耐受,而停药。

患者不应该害怕不良反应而停药,出现不良反应后,应在诊治医生指导下,减少药物的剂量,或换成其他种类的降压药。有些不适感会在用药一段时间后明显缓解,甚至消失。

那什么时候可以停药

1、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血压恢复正常。长期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低盐饮食、体育锻炼等,血压恢复正常甚至较低水平。在详细诊断评估基础上,可以停药。

2、误诊后服药。有些人在医院测量血压时,精神紧张,导致血压一过性升高,结果被医生误诊为高血压。如果通过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或在家中测量血压,发现一切正常,即可确定为“白大衣高血压”,应停服降压药。

3、发生并发症后血压偏低。有些高血压患者在发生中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后,血压明显下降到正常甚至较低的水平。此时,应在医生指导下调整降压治疗方案。

#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高血压
阅读数 2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有头痛、心悸、胸闷、恶心、呕吐等高血压症状主要有药物、介入治疗等,随病因同有差异若早期干预,死亡率高,3年病死率达50%以上简介肾动脉狭窄,是肾动脉主要分支或主干狭窄程度≥50%的肾血管疾病,发病率约占高血压患者的5%~10%,如果早期干预,3年病死率达50%以上,5年和10年存活率分别约18%和5%。其致病因素较多,比如先天性纤维肌性发育良、动脉粥样硬化、大动脉炎、高脂血症等。本病一般临床特异性表现,主要表现为肾性高血压或缺血性肾病,可有头晕、头痛、心悸、胸闷、视力减退、恶心、呕吐等高血压症状。治疗方案随病因同有差异,主要治疗方式为药物治疗、介入治疗等。对于患侧肾长径大于9cm且残留肾功能较好,狭窄的肾动脉已有侧支循环形成者,患者通过介入或外科手术后预后良好,重建血管后,残留肾功能可以稳定,甚至部分改善。对于患侧肾长径小于7.5cm或患者血清肌酐大于35.4umol/L者,则预后较差[1][2]。症状表现:本病通常会引起任何特定症状,主要表现为肾性高血压或缺血性肾病,可有头晕、头痛、心悸、胸闷、视力减退、恶心、呕吐等高血压症状。诊断依据:医师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如头晕、头痛、心悸、胸闷、视力减退、恶心等)、以及影像学检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血管内超声磁共振血管成像、螺旋CT血管成像等),提示肾动脉主要分支或主干狭窄程度≥50%,可做出诊断[3]。肾动脉狭窄有哪些类型?根据该病主要病因,可将此病分型为:纤维肌性发育良所致的肾动脉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肾动脉狭窄大动脉炎所致的肾动脉狭窄高血压所致的肾动脉狭窄高脂血症所致的肾动脉狭窄是否具有传染性?否是否常见?常见,发病率约占高血压患者的5%~10%[2]。是否可以治愈?可以达到临床治愈(通过相关治疗各种症状已经完全消失,或疾病本身并有痊愈,但是患者的生存质量已经得到明显改善)。有效治疗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治疗方案随病因同有差异,主要治疗方式为药物治疗、介入治疗等。是否遗传?否是否医保范围?是
内科知识精彩讲解·神经系统疑难病,脊髓病,脑血管病及神经心理疾病张凌主任医师中日友好医院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