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1

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亦可见于儿童或老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我国UC近年患病率明显增加,虽然患者病情多较欧美国家的轻,但重症也较常见。

【病理】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病变多自直肠开始,逆行向近段发展,可累及全结肠甚至末段回肠。活动期时结肠固有膜内弥漫性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等细胞浸润,黏膜糜烂、溃疡及隐窝炎、隐窝脓肿。慢性期时隐窝结构紊乱、腺体萎缩变形、排列紊乱、数目减少,杯状细胞减少,出现潘氏细胞化生及炎性息肉。由于结肠病变一般限于黏膜与黏膜下层,很少深入肌层,所以并发结肠穿孔瘘管或周围脓肿少见。少数重症患者病变累及结肠壁全层,可发生中毒性巨结肠。此时,肠壁重度充血、肠腔膨大、肠壁变薄,溃疡累及肌层至浆膜层,可致急性穿孔。病程>20年的患者发生结肠癌风险较正常人增高10~15倍。

【临床表现】反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及腹痛是UC的主要临床症状。起病多为亚急性,少数急性起病。病程呈慢性经过,发作与缓解交替,少数症状持续并逐渐加重。病情轻重与病变范围、临床分型及病期等有关。

(一)消化系统表现1.腹泻和黏液脓血便 见于绝大多数患者。腹泻主要与炎症导致大肠黏膜对水、钠吸收障碍以及结肠运动功能失常有关;黏液脓血便是本病活动期的重要表现,系黏膜炎性渗出、糜烂及溃疡所致。大便次数及便血的程度与病情轻重有关,轻者排便2~4次/日,便血轻或无;重者>10次/日,脓血显见,甚至大量便血。粪质多数为糊状,重症可呈稀水样大便。病变限于直肠或累及乙状结肠的患者,除可有便频、便血外,偶尔表现为便秘,这是病变引起直肠排空功能障碍所致。

2.腹痛 多有轻至中度腹痛,为左下腹或下腹阵痛,亦可累及全腹。常有里急后重,便后腹痛缓解。轻者可无腹痛或仅有腹部不适。重者如并发中毒性巨结肠或炎症波及腹膜,可有持续剧烈腹痛。

3.其他症状 可有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4.体征 轻、中型患者仅有左下腹轻压痛,有时可触及痉挛的降结肠或乙状结肠。重型和暴发型患者常有明显压痛甚至肠型。若出现腹肌紧张、反跳痛、肠鸣音减弱等体征,应注意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等并发症。

(二)全身反应1.发热 一般出现在中、重型患者的活动期,呈低至中度,高热多提示有严重感染、并发症或病情急性进展。2.营养不良 衰弱、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等多出现在重症或病情持续活动者。

(三)肠外表现包括外周关节炎结节性红斑坏疽脓皮病、巩膜外层炎、前葡萄膜炎、口腔复发性溃疡等,这些肠外表现在结肠炎控制或结肠切除后可以缓解或恢复;骶髂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及少见的淀粉样变性、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肤病等,可与UC共存,但与UC本身的病情变化无关。

向本文作者提问
郑秋立·住院医师
郑秋立住院医师自营医生不可处方
新野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好评99%|接诊量18556|响应时长1440分钟
擅长:胃炎(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胆囊炎,胰腺炎,胆结石,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胃肠息肉,肠梗阻,肝硬化,脂肪肝,肝癌,肝性脑病,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胃肠病,胃癌,肠癌,痔,疝气,斜疝,直疝,股疝,消化道穿孔,消化道出
¥15
问医生
#儿童#病因#溃疡性(慢性)回肠结肠炎#溃疡性慢性回肠结肠炎
阅读数 24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空肠和回肠肠腔内多个部位出现溃疡症状为慢性腹泻、脂肪泻、腹痛、消瘦、发热等以对症治疗为主,预后相对较差简介慢性溃疡性非肉芽肿性空肠回肠炎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肠道疾病,其特点是空肠和回肠肠管内多个部位出现溃疡,本病的具体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明确。患者的典型症状为慢性腹泻,部分患者在儿童期就出现腹泻史,除此之外还可出现腹痛、腹胀、发热、消瘦等症状。目前尚特效药物可以治疗本病,多以对症治疗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病变范围集中的患者可进行手术治疗。本病进展快,预后相对较差,若未及时治疗,可引起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最终导致患者死亡。症状表现典型症状为慢性腹泻,还可出现消瘦、腹痛、腹胀、发热等症状。诊断依据本病需结合病史(腹泻史)、临床症状(长期腹泻、脂肪泻(大便颜色淡,量多,呈油脂状或泡沫状,有恶臭)、腹胀、腹痛等)、体格检查(体型消瘦、腹部压痛等)、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白蛋白、血钙等指标偏低;大便脂肪增加、隐血阳性(大便内有血,提示有消化道出血如肠道出血)等)及影像学检查(X线钡剂造影发现肠管狭窄或扩张等,胶囊内镜和小肠镜发现多处溃疡)等检查结果综合诊断。是否具有传染性?否是否常见?本病少见,具体发病率目前尚统计学数据[1]。是否可以治愈?较难治愈,本病尚有效治疗手段,多以对症治疗(缓解腹泻、补液、补充白蛋白等)为主,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是否遗传?否是否医保范围?是
郑秋立·住院医师唐保东副主任医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1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