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家庭处理

1.定义: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特别是4岁以下的宝宝,每年的9月份是发病的高峰期。宝宝患了手足口病,又是咳嗽有流口水,还不爱吃东西,嗓子里有一些小水泡。最典型的起病过程是中等热度发热(体温在39℃以下),进而出现咽痛、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
2.家庭护理措施
阶段护理:
第一阶段:病初,嘴疼、畏食
饮食要点:以牛奶、豆浆、米汤等流质饮食为主,少食多餐,食物要不烫、不凉,味道要不咸不酸,可用食管吸食,减少食物与口腔黏膜的接触。
第二阶段:烧退,嘴疼减轻。
饮食要点:饮食以泥糊状食物为主,如牛奶香蕉糊。
第三阶段:恢复期,饮食要多餐
量不需太多,营养要高,如鸡蛋羹中加入少量菜末、碎豆腐等,大约10天左右恢复正常饮食。
禁忌:禁忌冰冷、辛辣、酸咸等刺激性食物,治疗期间不吃鱼虾蟹;流行期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口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以减少交叉感染;口服维生素,如B1、B2、维生素C;呕吐难以进食者给予输液。
 
向本文作者提问
于瑞峰·主治医师
于瑞峰主治医师可处方
登封市人民医院小儿呼吸科
好评100%|接诊量23539
擅长:
问医生
#儿童#预防#手足口病#发热#疱病#手足口病
阅读数 6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典型症状为手、足、口腔部位的皮疹、溃疡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合理治疗后多数可在1周内痊愈简介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HFMD)是由肠道病毒(Enterovirus,EV)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的急性发热出疹性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以手、足、口腔等部位皮肤黏膜的皮疹、疱疹、溃疡为典型表现,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菌性脑脊髓膜炎、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1]。症状表现[1]:主要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皮疹周围有炎症引起的红晕,疱疹内液体较少,疼痒,皮疹恢复时结痂、留疤。少数病情严重的患儿可出现精神差、嗜睡、烦躁、心跳加快、出冷汗、四肢发凉、皮肤发花等症状,甚至出现口唇发紫、咳粉红色泡沫痰、血压降低或休克等严重症状。诊断依据[1]:临床诊断:好发于4~7月,多见于学龄前儿童,有直接或间接接触史;表现为手足口腔出现皮疹或出现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诊断: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即为实验室确诊病例。(1)病原学检查:咽拭子、脑脊液、疱疹液或血清以及组织标本中分离到肠道病毒,或病毒核酸检测阳性;(2)血清学检查:血清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IgG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疾病类型[1]: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本病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普通病例重症病例(1)重型(2)危重型是否具有传染性[3]?本病为国家丙类传染病,具有传染性。通过什么方式传播[2]?传播途径:粪口途径传播经呼吸道飞沫传播怎么预防[2]?预防:重点是做好个人卫生,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避免在疾病流行期间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对于儿童用品要做到定期消毒,与此同时可以通过接种疫苗的方式进行预防。是否常见[1]?常见。我国各地全年均有发生,发病率为37.01/10万~205.06/10万。是否可以治愈[1,2]?可以治愈。轻症病例大多病情温和,具有自限性,水疱、皮疹多在1周内消退。重症病例需入院严密观察,维持呼吸循环稳定,并针对受累器官进行对症治疗。如治疗或治疗及时,易引起心肺功能衰竭,甚至死亡。是否遗传?否是否医保范围?是
于瑞峰·主治医师王艳主任医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