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的介绍
(一)胆汁的生成、分泌和代谢
胆汁的分泌和功能成人每日分泌胆汁约 800-1200 ml,胆汁主要由肝细胞分泌,约占胆汁分泌量的 3/4,胆管细胞分泌的胆汁,约占 1/4。胆汁中 97%是水,其他成分主要有胆汁酸与胆盐、胆固醇、磷脂和胆红素等。
(二)胆汁呈中性或弱碱性,其主要生理功能是:
- 乳化脂肪:胆盐随胆汁进人肠道后与食物中的脂肪结合使之形成能溶于水的脂肪微粒而被肠粘膜吸收,并能刺激胰脂肪酶的分泌和使其被激活,水解脂类,促使脂肪、胆固醇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 胆盐有抑制肠内致病菌生长繁殖和内毒素形成的作用;
- 刺激肠蠕动;
- 中和胃酸等。
胆汁分泌的调节胆汁分泌受神经内分泌的调节。迷走神经兴奋,胆汁分泌增加,交感神经兴奋胆汁分泌减少。促胰液素、胃泌素、胰高糖素、肠血管活性肤等可促进胆汁分泌;生长抑素、胰多肤等则抑制胆汁分泌。胆汁分泌还受药物和食物的影响。最强的促进胆汁分泌的是促胰液素。胃酸、脂肪和蛋白质的分解产物由胃进入十二指肠后,刺激十二指肠粘膜分泌促胰素和促胆囊收缩素(CCK ),两者均可引起胆囊平滑肌收缩和 Oddi 括约肌松弛。
胆汁的代谢
胆固醇不溶于水而溶于胆汁。胆汁中的胆盐和磷脂形成的微胶粒将胆固醇包裹于其中,而使其溶解。当胆盐与磷脂的比例为 2~3: 1 时,胆固醇的溶解度最大。再者,胆汁中的 Zeta 电位越高,微胶粒的稳定性越大。在胆汁中还存在着一种由磷脂酞胆碱和胆固醇按同等比例组成的球泡,亦称胆固醇磷脂泡,其中无胆盐。球泡溶解胆固醇的能力比微胶粒大 10-20 倍,可溶解 80%以上的肝胆汁内的胆固醇。但球泡的数量随胆盐浓度的增加而减少,当胆汁中胆盐浓度超过 40 mmol/L 时,球泡消失。胆汁中球泡愈少,胆固醇愈不稳定,易于析出形成结石。
胆汁酸(盐)由胆固醇在肝内合成后随胆汁分泌至胆囊内储存并浓缩。进食时于胆盐随胆汁排至肠道,其中 95%的胆盐能被肠道(主要在回肠)吸收人肝,以保持胆盐池的稳定,称为肠肝循环。当胆盐的肠肝循环被破坏,胆汁中胆盐减少,或胆固醇增加,则胆固醇易于析出形成结石。
胆红素在肝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随胆汁排人肠道后不被重吸收,在回肠下段及结肠内经细菌作用转变为尿胆素原,后者小部分被肠吸收,由肝细胞摄取、处理后再从胆汁排人肠腔,形成胆色素的肠肝循环。如胆色素在肝内未与葡萄糖醛酸相结合,或当胆道感染时,大肠杆菌所产生的牙葡萄糖醛酸酶将结合性胆红素水解成为非结合性胆红素,易聚结析出与钙结合形成胆红素钙,促发胆色素结石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