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退热药的选择

      儿童发热常见,发热的病因分为感染性与非感染性两种。 感染性疾病 包括常见的各种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以及全身性或局灶性感染。其中以细菌和病毒引起的感染性发热最为常见。 非感染性疾病 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白血病淋巴瘤甲状腺功能亢进、重度脱水等。某些致病因素使体温调定点上移后发出调节冲动,造成产热大于散热的情况,使得体温升高,这就是常说的中枢性发热。还包括中暑,重度安眠药中毒,脑出血脑震荡等引起的发热。 以上各种原因可以直接损害体温调节中枢,致使其功能失常而引起发热,高热、无汗是这类发热的特点。

    对于儿童发热,有些患儿家长可能会以增加衣服捂汗的方式来退热,这是非常不可取的,可导致孩子体温骤升引起捂热综合征。若家长不知如何选择退热药,那么采取温水擦浴或减少患儿衣物的方式来降温却是可行的。

    药物治疗方面,推荐适宜儿童使用的退热药物是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两种,但是当体温超过38.5℃时才考虑药物退热。

    在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退热时建议注意以下几点:

    1、 患儿的不适并未减轻时可以在医师或药师指导下更换其他药物进行治疗。

 
    2 对乙酰氨基酚与布洛芬不宜同时使用或者交替使用,对于儿童退热药物 ,有数量极少的研究证据显示 ,同时用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降低发热儿童体温的效果略好于单一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但不能改善发热儿童的舒适度,且缺乏安全性的研究和数据,联合用药的目的是增强疗效,降低毒性和不良反应,延缓耐药性的发生,对乙酰氨基酚联合布洛芬退热显然不可能达到上述目,故不推荐对乙酰氨基酚和布诺芬的联合用药以免增加用药风险 。

    3、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市场上剂型层出不穷,对于小儿患者应注意剂型的选择,建议选择栓剂、口服液、混悬液、颗粒剂等适合小儿使用的剂型进行治疗。

    4 皮质激素不能作为退热剂用于儿童退热,虽然在药理学中糖皮质激素是具有退热作用,但是也特别提到了在未明确诊断发热病因前不可滥用,以免掩盖症状使治疗困难。

 
向本文作者提问
钟岸青·主治医师
钟岸青主治医师不可处方
兴国县人民医院全科
好评100%|接诊量2267|响应时长84分钟
擅长:擅长痤疮(青春痘)、酒糟鼻、手足癣、体癣、灰指甲、荨麻疹、疥疮、阴虱病、激素依赖性皮炎、银屑病、雄激素性脱发,带状疱疹、寻常疣、尖锐湿疣、梅毒、艾滋病、淋病,白癜风等皮肤性病科常见病诊治。擅长对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冠心病、慢性心衰、风湿性心脏病,糖尿病、中风等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对小儿发热、肺炎、哮喘、腹泻,儿童保健等均有深入了解。
¥5
问医生
#婴儿#预防#儿科#发热#热性发热#长期发热#发热
阅读数 13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微信好友
朋友圈
疾病科普
查看更多
典型症状为高热、神志异常、头晕严重者可并发低血容量休克、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一般需要药物治疗,暂手术治疗简介热射病是指因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神经系统和循环功能障碍,是一种致命性急症,中暑最严重的类型。典型表现为高热(直肠温度可达到40℃以上)、神志清、多汗或汗等。常见并发症有休克、心力衰竭等。热射病主要治疗方式包括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暂手术治疗。病死率与发病后体温升高程度和持续时间相关,如果体温在半小时内降至40℃以下,则一般预后较好;如果经过治疗后体温下降慢或仍然较高者,则预后较差,死亡率较高。症状表现典型症状高热、神志异常、多汗或汗。诊断依据查体常表现为高热、面色苍白、多汗、血压下降等,结合血常规、血液生化、凝血功能、头颅CT、头颅MRI等检查,可见体温高于40℃、肝转氨酶明显升高(大于120IU/L)、血小板明显下降(小于100*109个/L)、肌酸激酶升高即可确诊。热射病有哪些类型?劳力性热射病:常见于年轻人在高温、湿热环境下,高强度的运动导致机体温度迅速升高,高于40℃,其特点为发病急、病情发展快。非劳力性热射病:常见于年老、体弱、有慢性疾病的患者,在高温和通风良环境中久留,病人出汗,导致散热减少。是否具有传染性?否是否常见?比较罕见,人群发病率约为(17.6~26.5)/10万,但病死率高,通常介于20%~70%,50岁以上患者可高达80%[1]。是否可以治愈?可以治愈,及时进行降温治疗,并发症少,一般可以治愈;体温越高,并发症越多,病情越严重者,预后越差。是否遗传?否是否医保范围?是
钟岸青·住院医师迟春花主任医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