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人容易猝死,你知道吗?

京东互联网医院·慢病小病不排队,名医专家在身边。
李建华医生
李建华医生

一、猝死是咋回事?

 

按照世界卫生组组的定义,是指平素体健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出乎意料的突然死亡即为猝死。从发病到死亡多长时间,大家还尚存争议,到底多短的时间才能认定为猝死呢?有人认为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在24小时之内的情况都称之为猝死。但也有人时间应该更短或者更长。

 

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发病到死亡在6小时之内的为猝死,而猝死中还有一个心源性猝死,这个争议较少,大家都认为心源性猝死,是指从发病到死亡在1小时内的死于心源性疾病的患者。所以,猝死的定义就告诉我们,猝死主要在于短时间内的猝不及防的死亡,称之为猝死。

 

 

二、哪些人容易猝死呢?

 

首先,有猝死家族史的患者,容易发生猝死;其次,猝死最主要的原因是心源性猝死,所以,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尤其是冠心病以及心律失常疾病的患者,容易发生猝死。第三,有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的患者容易发生猝死。第四,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四高疾病的患者容易粗俗。第五,精神生活压力较大,情绪障碍以及生活不规律的患者容易发生猝死。由此可见,猝死并不是无迹可寻,许多猝死并不是无缘无故的发生,只是我们平时没有注意罢了!

 

三、猝死后该怎么办?

 

大多数的猝死并不是发生在医院内的,有数据显示70%的猝死发生于院外,所以,对于发生于院外的猝死,我们需要怎么办呢?第一,及时呼叫专业医务人员。第二尽早的进行心肺复苏,心肺复苏并不是医护人员的专利,我们普通老百姓也应该掌握心肺复苏的流程,在医生没有到来之前,6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其复苏成功率将大大提高。所以,医生没有来之前进行心肺复苏,是抢救成功的关键。第三,如有条件尽快行AED除颤治疗,AED可自动识别恶性心律失常,如果有AED,会增加抢救成功的几率。

 

 

我是有思想有态度的李医生,关注我们,每天都有不一样的科普推荐给您!关注我们,关注心脏健康,关注心理健康,关注身体健康,关注不一样的科普平台!

推荐医生列表
谢连娣头像
谢连娣 3 可开方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中医心内科
好评0.9891 | 接诊量318
擅长: 经方治疗胸痹(胸痛、胸痹心痛、胸闷、宽胸利膈、补血养心、益气生脉)、心痛(真心痛、缺血性心肌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二尖瓣狭窄)、心肌梗塞、动脉硬化、猝死(心源性猝死)、心衰(怔忡、慢性心力衰竭、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包积液,心阴虚、心阳虚、心血虚、补益心气、补血养神)、心律失常(心悸、窦性心律不齐、房室传导阻滞、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高血压(妊娠高血压、高血压肾病、老年人低血压、直立性低血压、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脑出血、头晕、平肝熄风)等疾病,失眠(不寐、补血养神),去湿气、气血调理等内科杂病。
¥200.0
问医生
高鹏头像
高鹏 3 可开方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心血管内科
好评1.0 | 接诊量3
擅长: 擅长快速心律失常如房颤、室上性心动过速、室速等的药物及导管消融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起搏治疗,以及心力衰竭药物及器械治疗、心源性猝死预防等
¥300.0
问医生
彭锐头像
彭锐 3 可开方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心内科
好评0.875 | 接诊量31
擅长: 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脑出血、老年人高血压、妊娠高血压、高血压肾病、平肝熄风)、冠心病(房室传导阻滞、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二尖瓣狭窄、颈动脉狭窄、动脉硬化、心脏病、心源性猝死、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窦性心律不齐、怔忡、心肌梗塞、胸痛、胸痹、心痛、胸痹心痛、心悸、胸闷、心血不足、心火旺、心阳虚、心阴虚、心血虚、补血养神、补血养心、益气生脉、宽胸利膈、补益心气)、双心疾病、心衰(急慢性心衰)等及内科疑难杂症等,中医药养生。
¥300.0
问医生
刘安雷头像
刘安雷 3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急诊科
好评1.0 | 接诊量68
擅长: 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肺炎,呼吸系统疾病及各类急症的预防与诊治,心脑血管疾病及常见内科疾病诊治,老年病及慢性病的照护,全科医学的诊断评估,慢性病长期用药咨询与处方处理,风湿免疫科急性加重如:猝死,颅内感染,重症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胸腔积液,心力衰竭,心包积液,消化道出血,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胃肠炎,泌尿系感染,急性肾衰,感染性休克,危重病人营养支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急救技能:心肺复苏,中心静脉置管,机械通气,血液净化治疗,体外膜肺的支持与评估
¥120.0
问医生
潘文麒头像
潘文麒 3 可开方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心血管内科
好评1.0 | 接诊量5
擅长: 擅长心内科常见疾病及疑难疾病的临床诊断及优化治疗,心动过缓等各种心律失常,高血压,血脂异常,颈动脉斑块诊治,尤其是各种心脏起搏器安装、程控及各种心律失常诊治、电生理检查、无导线起搏器,室上速射频消融术,房颤综合治疗,猝死的预防(ICD植入),心衰的优化治疗及器械治疗(CRT植入)。
¥150.0
问医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可联系jdh-hezuo@jd.com
反馈
大家还在看
猝死的原因有哪些?一个病例告诉你

猝死的原因有哪些?一个病例告诉你

#疾病预防 #疾病病因 #心血管内科
丁彬彬
丁彬彬
人在猝死前会有什么特殊的感觉吗?

人在猝死前会有什么特殊的感觉吗?

#预防 #心血管内科 #急症治疗
京东健康
京东健康
得乙肝的人的寿命短吗?你怎么看?

得乙肝的人的寿命短吗?你怎么看?

#疾病概述 #疾病检查 #患病护理
医学小侦探
医学小侦探
沉默的杀手你知道是什么吗?老年人尤其要注意

沉默的杀手你知道是什么吗?老年人尤其要注意

#老年 #疾病检查 #疾病病因 #常见症状 #神经内科
段丽琴
段丽琴
对于创伤后遗症的几大误解,你知道吗?

对于创伤后遗症的几大误解,你知道吗?

#疾病检查 #疾病病因 #骨科 #常见症状 #神经内科
翁慧娟
翁慧娟
脑中风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患病前的征兆吗?

脑中风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患病前的征兆吗?

#疾病检查 #疾病病因 #常见症状 #神经内科
段丽琴
段丽琴
什么性格的人更容易得冠心病?

什么性格的人更容易得冠心病?

#心血管内科
主治医师张志伟
主治医师张志伟
这个致死率极高的疾病你知道吗?快来了解一下他的症状

这个致死率极高的疾病你知道吗?快来了解一下他的症状

#疾病概述 #疾病预防 #疾病病因 #呼吸内科
张焱磊
张焱磊
哪些人容易患冠心病?出现这些症状要小心

哪些人容易患冠心病?出现这些症状要小心

#饮食营养 #睡眠 #疾病概述 #常见症状 #心血管内科
黄医生健康说
黄医生健康说
哪类人群容易得胃癌呢?

哪类人群容易得胃癌呢?

#病因 #消化内科
李建华医生
李建华医生
苏州25岁男子熬夜看西荷战猝死 一日两球迷死亡

苏州25岁男子熬夜看西荷战猝死 一日两球迷死亡

#基础疾病 #运动与健康 #猝死 #世界杯 #睡眠 #饮食 #饮食与健康 #熬夜 #运动 #世界杯猝死 #基础疾病防治 #心脏病 #健康 #预防 #熬夜看球 #心脏病预防 #健康生活 #睡眠与健康
心脏起搏器改善1型肌强直性营养不良患生存

心脏起搏器改善1型肌强直性营养不良患生存

#心脏传导异常 #心脏传导异常 #1型肌强直性营养不良 #猝死 #1型肌强直性营养不良 #猝死 #心脏疾病 #心脏起搏器 #心脏起搏器 #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 #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 #Steinert病 #起搏器治疗
心梗与夜间睡眠呼吸暂停有关

心梗与夜间睡眠呼吸暂停有关

#治疗 #睡眠健康 #睡眠健康 #心肌梗死 #高血压 #心脏病 #高血压 #心脏病 #多导睡眠监测 #睡眠呼吸暂停 #心梗 #睡眠呼吸暂停 #OSAS
睡前泡脚洗脚水太烫易猝死

睡前泡脚洗脚水太烫易猝死

#泡脚疗法 #刮痧疗法 #拔火罐疗法 #居家保健 #拔火罐 #泡脚 #居家保健 #慢性病 #皮肤病 #安全 #中医养生 #刮痧 #中医养生
老年人睡觉打鼾小心猝死

老年人睡觉打鼾小心猝死

#猝死 #CPAP #CPAP #呼吸机 #呼吸机治疗 #睡眠障碍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打鼾 #睡眠呼吸暂停 #打鼾猝死
喝咖啡过量易导致心律不齐

喝咖啡过量易导致心律不齐

#治疗 #治疗 #心脏疾病 #心律不齐 #咖啡因 #预防 #咖啡 #心律不齐 #咖啡因 #预防 #心脏健康 #心脏健康 #咖啡过量 #咖啡因摄入
新生猝死 你有猝死潜质吗

新生猝死 你有猝死潜质吗

#猝死 #肥胖 #工作压力与猝死 #预防 #冠心病 #心肌梗死 #健康生活方式预防猝死 #心脑血管疾病预防 #冠心病预防 #工作压力 #定期体检 #健康生活方式 #猝死预防 #定期体检预防猝死 #情绪波动 #心脑血管疾病 #肥胖与猝死 #情绪波动与猝死 #心肌梗死预防
医生:疲惫时别做剧烈运动

医生:疲惫时别做剧烈运动

#生活习惯 #生活习惯 #过劳死原因 #预防 #健康 #心理压力 #健康生活 #心理压力 #过劳死症状 #预防过劳死 #过劳死 #过劳死 #预防措施 #过劳死预防方法
快跑练肌肉 慢跑才瘦腿

快跑练肌肉 慢跑才瘦腿

#跑步 #减脂 #心肺功能 #运动损伤 #跑步 #减脂 #心肺功能 #运动损伤 #健身 #健身 #运动强度 #运动频率 #长跑
把握“黄金四分钟” 让生命重新律动

把握“黄金四分钟” 让生命重新律动

#治疗 #治疗 #心脏健康 #心肌病 #心肌病 #健康饮食 #心脏病 #冠心病 #高血压 #心律失常 #预防 #生活方式 #心脏病 #冠心病 #高血压 #心律失常 #预防 #生活方式
猝死地区推荐专家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广告图片 关闭icon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