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CT检查在各级医院得到了广泛应用。过去,只有二级及以上医院才能开展CT检查,而现在,许多基层卫生院也具备了CT检查的能力。
CT检查的普及,使得许多疾病的检出率得到了显著提高,其中就包括脑萎缩。不少中老年人因头晕等症状前往医院进行检查,结果被诊断为脑萎缩。那么,脑萎缩究竟是什么?它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进行预防和治疗呢?本文将为您一一解答。
什么是脑萎缩?它与哪些因素有关?
脑萎缩是指脑组织体积缩小、脑细胞数量减少的病理现象。在影像学上,脑萎缩的主要表现为脑室扩大、脑沟增宽、脑回变窄。脑萎缩的成因较为复杂,其中年龄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脑细胞逐渐老化,导致脑组织体积缩小。此外,吸烟、饮酒、缺乏运动、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疾病,也可能加速脑萎缩的发生。
脑萎缩一般多大年龄会出现?有哪些症状?
脑萎缩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中,但也有一些青少年或幼儿可能患有脑萎缩。对于青少年和幼儿来说,脑萎缩多与先天性疾病或出生时的脑部缺血缺氧有关。
对于中老年人来说,脑萎缩多在50岁以后出现。脑萎缩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记忆力下降、思维能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等。随着病情的进展,患者可能出现语言障碍、行动迟缓、认知能力下降等症状。
如何预防和治疗脑萎缩?
1. 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避免熬夜、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
2. 均衡饮食: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的食物,保持营养均衡。
3. 适度运动: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增强体质,改善血液循环。
4. 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焦虑等负面情绪。
5.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疾病。
6. 药物治疗:对于症状较重的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一些改善认知功能的药物。

有疑问?在线咨询专业医生
获得专业医疗建议,无需等待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