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取暖需警惕,保持通风莫大意
冬季使用煤炉等进行取暖时,由于门窗等关闭较严,空气不流通,容易导致空气中的一氧化碳大量在室内聚集,室内的人一旦大量吸入一氧化碳容易引发中毒。
典型症状
缺氧:一氧化碳极易与血红蛋白结合,使患者出现缺氧,可表现为恶心、呕吐,口唇呈樱桃红色。
并发症状
1. 脑细胞水肿:脑细胞水肿会导致大脑缺血、缺氧性脑病,甚至还可以导致偏瘫或精神、情绪失调的症状。
2. 肺部感染:如果重度患者昏迷,可能会将一些分泌物误吸到肺部,导致肺部感染。
3. 肾损害:在体内没有氧气的情况下,也会导致肾脏损害,出现血尿、蛋白尿等症状。
早期症状
患者有不同程度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心悸和四肢无力等症状,原有冠心病的病人可出现心绞痛。
中期症状
病人会出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幻觉、视物不清、判断力降低、运动失调、嗜睡、意识模糊或浅昏迷,口唇黏膜可呈樱桃红色。
晚期症状
患者会迅速出现昏迷,呼吸抑制,肺水肿,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眼底检查可发现视盘水肿。
在密闭的环境中使用燃气炉或者工作,出现不同程度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症状,而且脱离密闭环境,所出现的症状不能缓解,应立即就医。
需要做的检查
1. 血液碳氧血红蛋白:目前临床上常用直接分光光度法定量测定血液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另外,也可用简易方法定性分析,通常在碳氧血红蛋白浓度高达50%时呈阳性反应。
2. 脑电图检查:可见弥漫性低波幅慢波,与缺氧性脑病进展相平衡。
3. 头部CT检查:脑水肿时可见脑部有病理性密度减低地区。
鉴别判断
1. 脑膜炎:多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在进行脑脊髓检查时,可有压力增高及相应的改变,而且早期头颅CT检查可正常。
2. 脑出血:多见于中老年人,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一般疾病比较级多会伴有意识障碍和偏瘫,血压明显增高。
3. 脑栓塞:多见于青壮年,有基础心脏病时起病最急,常有偏瘫,很少有意识障碍。
治疗原则
早发现、早诊治,迅速将病人转移到空气新鲜处终止一氧化碳继续吸入,根据所出现的症状对症治疗。
一般治疗
迅速将患者转移到空气新鲜处,卧床休息并注意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
药物治疗
常见药物:甘露醇、糖皮质激素、地西泮、苯妥英钠
1. 甘露醇静脉滴注:一氧化碳严重中毒后脑水肿可在24-48小时发展到高峰,在积极纠正缺氧的同时给予脱水治疗。采用20%甘露醇快速静脉滴注,颅内压增高2-3天后可好转。
2. 糖皮质激素:有助于减轻脑水肿,是临床价值尚有待验证。
3. 地西泮、苯妥英钠静脉注射:有频繁抽搐者,首选地西泮静脉注射。抽搐停止后再静脉滴注苯妥英钠,可在4-6小时内重复应用。
急症治疗
1. 将患者迅速地转移到空气新鲜、流通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果患者出现昏迷症状,这样让患者采取侧卧位呼吸。
2. 对中毒者给予吸氧治疗,如鼻导管和面罩吸氧。
3. 病人在超大气压的条件下也可以使用高压氧进行治疗。
物理治疗
1. 吸氧:中毒者给予吸氧治疗,如果鼻导管和面罩吸氧。吸入纯氧时可缩短至30-40分钟,吸入三个大气压的纯氧可缩短至20分钟。
2. 高压氧舱治疗:患者在超大气压的条件下用100%氧气进行治疗,提高总体氧含量,促进氧释放和加速一氧化碳排出,可迅速纠正组织缺氧,缩短昏迷时间和病程,预防一氧化碳中毒引起的迟发性脑病。
其他治疗
1. 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定时翻身以防压疮和坠积性肺炎发生,给予营养支持,必要时进行鼻饲。
2. 重要器官功能支持:有严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基础的病人,碳氧血红蛋白浓度超过20%时,有心脏骤停的危险,应密切进行心电监护;高压氧舱治疗一氧化碳中毒病人,推荐给予100%氧治疗,直至症状消失及碳氧血红蛋白浓度降至10%以下;有心肺基础疾病病人建议100%氧治疗至碳氧血红蛋白浓度降至2%以下。
治疗后效果
轻度中毒可完全恢复,重度患者或者昏迷时间比较长,预后较差,还有可能会出现迟发型脑病,这时患者恢复比较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