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都要抗病毒治疗么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保肝、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其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证,且条件允许,就应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对于慢性乙型肝炎必须采取以抗病毒为主的综合治疗,才能最大限度地抑制病毒复制,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从而改善生活质量。
对具体病人来讲,应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开始抗病毒治疗,这是一个不仅医生需要重视而且也必须取得病人充分理解和合作的问题。
当处于乙肝的免疫耐受期,也就是病原携带状态时,一方面,乙肝病毒并不能直接损害肝脏,另一方面,人体的免疫系统也不会对病毒发起攻击。这种相对稳定状态表现为肝功保持正常,此时,药物治疗不会取得任何效果。
一旦人体的免疫系统开始识别并对肝细胞内的病毒进行清除时,两者斗争的结果即肝炎发作,表现为肝功异常,如转氨酶的升高等。因此,转氨酶的升高虽非好事,但却能反映出人体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功能在增强。此种情况下,应开始抗病毒治疗,一般当病人的转氨酶升高至正常值上限的 2 ~ 3 倍以上时,抗病毒治疗效果最好,而低度异常的转氨酶,抗病毒治疗的疗效较差。
切忌把抗病毒治疗理解为“降”病毒治疗。有些病人看到自己血清中存在千百万的病毒含量,便心急如焚,不管是否符合条件,盲目采用抗病毒治疗,这是不对的。因为病毒含量的多少与肝脏病变并不平行。相反,肝脏不存在病变时,病毒量最高;而转氨酶升高后病毒量却会降低。所以应否进行抗病毒治疗,还必须由医生决定。
当前国际上公认的抗乙型肝炎病毒的药物有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药物两大类,其中干扰素其治疗效果并不理想,仅有 30%左右的有效率,且有较大的不良反应。而核苷类似物抗病毒药物存在疗程较长、且长期治疗导致病毒变异及耐药的问题。因此,只能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选择好治疗时机,恰当用药,密切观察,定期复查和随访,才会发挥抗病毒治疗的最大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