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指一段肠管内陷(套叠)入自身肠腔内。该病是儿童期早期(尤其是 2 岁以下的婴幼儿)最常见的急腹症。大部分儿童病例为特发性,其中只有 25%可发现病理诱发点。
流行病学:肠套叠通常发生于 6-36 月龄,是该年龄段肠梗阻最常见的病因。约 60%的肠套叠患儿不到 1 岁,80%-90%不到 2 岁,3 岁以后,肠套叠的年平均发病率显著下降。
根据发生部位,肠套叠可分为:
- 回肠结肠型肠套叠累及回盲部,占所有病例的 90%,回肠-回肠型、回肠-回肠-结肠型、空肠-空肠型、空肠-回肠型或结肠-结肠型肠套叠也有报道。
临床表现:
典型表现–婴幼儿肠套叠的典型表现为突发间歇性、重度、进行性腹部绞痛,伴有不能安抚的哭闹以及下肢向腹部屈曲的体位。通常每 15-20 分钟发作一次。随着时间推移,发作会越来越频繁,程度会越来越严重。呕吐通常是其突出症状,常发生于腹痛最初发作后不久。最初,呕吐物可能不含胆汁,但随着肠梗阻的进展,呕吐物中通常会出现胆汁。在右侧腹部可以扪及腊肠样腹部肿块。多达 50%的病例有肉眼血便,另有 25%的患者有大便隐血。部分病例的大便可能混合有血液和黏液,呈果酱样,但这是晚期表现且仅见于少数患者。
不典型表现–然而,仅有不足 15%的患者就诊时存在经典的三联征表现,即腹痛、可触及的腹部腊肠样包块和果酱样大便。高达 20%的小婴儿无明显的腹痛表现,大约 1/3 的患者既无黏液便或血便,也无腹部包块。许多较年长的儿童仅有腹痛而无其他症状或体征。偶尔,患者最初的主要表现仅为嗜睡或意识改变,而无腹痛、直肠出血或其他提示腹腔病变的症状。该临床表现主要见于婴儿,常与脓毒症相混淆。
辅助检查:
- 超声检查 :超声诊断是许多机构中检测肠套叠的首选方法,肠套叠的典型超声表现为“靶征”(又称“牛眼征”或“弹簧圈征”),表示肠管内套叠有肠管。回肠结肠型肠套叠是最常见的类型,其“靶征”通常位于右下腹。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显示嵌入肠段缺乏灌注,表明发生了缺血。若肠套叠位于右下腹之外的区域(如,脐周或左腹部)和/或病变≤3cm,则提示可能为小肠套叠,例如,空肠-空肠型或空肠-回肠型肠套叠,而非回肠结肠型肠套叠。如果怀疑有小肠套叠且患儿症状较轻,首先应复查超声以检查肠套叠是否持续存在,因为大部分小肠套叠会自行还纳。
- 腹部 X 线~平片诊断肠套叠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足。
治疗:
非手术性还纳 :对于临床情况稳定且无肠穿孔和休克证据的结肠回肠型肠套叠婴儿或儿童,如果有合适的放射学设备,首选采用液体或气体灌肠的非手术性还纳。对于回肠结肠型肠套叠儿童患者,灌肠还纳的成功率很高。
透视或超声引导 : 肠套叠还纳最常在透视引导下进行,采用液体(盐水或造影剂)或气体(空气)灌肠的方法。超声引导的应用也日益增多,与透视技术相比,超声的优势在于无电离辐射,还能改善对病理诱发点的探查。
手术还纳:局限于小肠的肠套叠的处理方式略有不同。相比于回肠结肠型肠套叠,小肠套叠采用非手术性还纳的成功率可能较低,需要手术还纳。
文章 儿童脊柱侧凸
陈晓春
住院医师
成都市龙泉驿区妇幼保健院
文章 小儿肛周脓肿的认识及治疗
陈晓春
住院医师
成都市龙泉驿区妇幼保健院
文章 小儿腹股沟斜疝
陈晓春
住院医师
成都市龙泉驿区妇幼保健院
女儿深二度烫伤,想知道如何使用芭克软膏去疤?患者女性4岁
就诊科室:小儿外科
总交流次数:44
陈晓春
主治医师
成都市龙泉驿区妇幼保健院
宝宝满月后大便不正常,十天左右才自主大便,屁多,酸臭味重。医生怀疑是牛奶蛋白过敏,建议使用深度水解奶粉和益生菌,但宝宝不接受口感。是否需要抽血检查或换其他奶粉?患者女性6个月19天
就诊科室:小儿外科
总交流次数:44
陈晓春
主治医师
成都市龙泉驿区妇幼保健院
患者被狗咬,询问是否需要打狂犬病疫苗,孩子在外面玩耍被咬,担心接种疫苗的地点和注意事项。患者男性4岁
就诊科室:小儿外科
总交流次数:11
陈晓春
主治医师
成都市龙泉驿区妇幼保健院
陈晓春
主治医师
小儿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