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疹神经痛,特征分明的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可影响神经和皮肤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本病好发于成人,春秋季节多见。
常见病因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时,经呼吸道黏膜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可导致水痘,或发生隐性感染,使病毒潜伏在体内。在某些诱因导致身体抵抗力下降时,可使潜伏的病毒激活,导致带状疱疹。
高危因素
抵抗力低下、劳累、感染、感冒、创伤、疲劳、恶性肿瘤或病后虚弱等。
高风险人群
1. 免疫力低下者:如劳累、感染、感冒、创伤、疲劳等,因抵抗力低下,因此容易使潜伏在体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再激活,从而发生带状疱疹。
2. 成年人:特别是超过 50 岁的人群,年龄越大风险越高,症状越重。
临床表现
1. 全身症状:皮疹发作前可有轻度乏力、低热、纳差等全身症状。
2. 皮肤症状:首先出现潮红斑,很快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的丘疹,簇状分布而不融合,继之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水疱群间皮肤正常;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
3. 神经症状: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可在发病前或伴随皮损出现。
其他症状
带状疱疹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可因侵犯三叉神经眼支、面神经、听神经,引起结膜炎、虹膜炎、全眼球炎、面瘫、头晕、听力受损、味觉消失等表现。
并发症状
1. 细菌感染:若带状疱疹水疱破裂后不注意清洁和护理,则可能出现继发细菌感染、经肿、化脓,愈后可能形成明显的疤痕。
2. 后遗神经痛:带状疱疹可造成局部神经的明显损伤和破坏,引起明显的神经疼痛,往往在皮损愈合后仍持续较长时间并可严重影响睡眠和情绪。疼痛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者可导致精神焦虑、抑郁等表现。
3. 面瘫:疱疹病毒感染到面神经中的运动神经纤维时,有可能引起面瘫,出现患侧眼睛不能闭合,患侧面部表情呆板,口角向健侧歪斜,不能做吹气动作等。
4. 内耳功能障碍:发生在耳廓、耳道的带状疱疹,会有内耳功能障碍症状。患者表现为头晕目眩、恶心、呕吐、听力障碍等。
5. 病毒性脑炎:罕见,表现为严重的头痛、喷射样呕吐、惊厥、四肢抽搐,以及意识模糊、昏迷,可能危及生命。
辅助检查
1.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皮损特征和主观症状,通常即可诊断带状疱疹。多表现为发生在身体单侧的成簇状水疱,有疼痛感。
2. 病原体检查:可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和病毒培养以确诊,还可取水疱液体、血液、脑脊液或从皮疹的底部刮取细胞进行检测。
鉴别判断
1. 单纯疱疹:单纯疱疹通常有在同一部位,有多次复发的病史,好发于与黏膜交接处,分布无一定规律,水疱较小易破,疼痛不显著,多见于发热(尤其高热)疾病的过程中,常易复发,病毒培养是诊断的金标准。
2. 接触性皮炎:患者多有接触史,皮疹与神经分布无关,自觉烧灼、剧痒,但无神经痛。
3. 急性阑尾炎:在带状疱疹前驱期及无疹型带状疱疹中,神经痛显著者易误诊为急性阑尾炎等,需加注意。但急性阑尾炎典型症状为转移性右下腹痛,且可有固定压痛点。
治疗原则
发病后越早治疗越好,延误治疗可能增加神经痛后遗症的发生。治疗原则为抗病毒、止痛、消炎,防治继发感染及后遗神经痛。
一般治疗
1. 尽可能保持皮疹的清洁和干燥,这有助于降低皮疹感染细菌的风险。
2. 穿着宽松的衣服,有助于减少摩擦和水疱破裂的风险。如果水疱有渗液,可以用生理盐水冷敷,每日数次,能够舒缓皮肤并保持皮肤的清洁。
3. 炉甘石洗剂对皮肤有舒缓、干燥、止痒作用。紫外线、红外线等局部照射,可以促进水疱干涸和结痂,对缓解疼痛也可能有一定的帮助。
药物治疗
常见药物:阿昔洛韦、伐昔洛韦、帕罗西汀
物理治疗
局部热疗,如低能量氦氖激光治疗,可能有促进皮疹消退的作用,此外还可选择紫外线、频谱治疗仪等。
中医治疗
中医学认为,带状疱疹早期主要是湿热困阻、湿毒火盛,后期主要是火热伤阴、气滞血淤或脾虚失运,余毒未清。治疗上有多种中药或针灸等方法,不过大部分中医治疗方案缺乏大规模临床研究证明其疗效和安全性。
预后
带状疱疹有自限性,皮疹大多数情况下会在 2-4 周内好转,大多数带状疱疹都能痊愈,没有并发症。在免疫力下降的人群中,疾病可能更严重,持续时间更长。带状疱疹痊愈之后,人体可以获得比较持久的免疫,故一般不会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