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的治疗主要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等方式,俗称“三板斧”。我们常说的化疗,是静脉化疗,属于一种全身性治疗,主要是利用细胞毒性药物来杀灭肿瘤细胞,阻止肿瘤细胞的增殖、浸润、转移。化疗带来的毒副反应不可避免,提前了解,就不会那么紧张和恐惧。
一、什么是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三者之间有何不同?
化疗是一种全身性治疗,静脉化疗药物会随着血液流经身体的大部分器官和组织,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对人体的正常细胞有影响,这也是为啥化疗会有一定的毒副作用,特别是对分裂、增殖比较快的细胞,如骨髓造血细胞、胃肠道黏膜上皮细胞、毛囊细胞,所以化疗带来的毒副反应也不可避免,人与人之间具有差异性,所以发生的程度轻重也会不同。
除了化疗,目前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应用亦越来越广泛,但是三者的作用原理有很大的不同。
化疗药物对于肿瘤细胞的选择性低,不能分辨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在杀灭正常细胞时也损伤了一部分正常细胞,出现“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靶向治疗是药物针对具有特定的靶点肿瘤细胞,而对正常细胞损伤很小,所以毒副反应会更低。
免疫治疗和前两者不同的是,它不是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而是针对自身的免疫细胞,解除肿瘤细胞对人体的免疫抑制,让原本的免疫细胞能恢复功能,发挥作用,进而清除肿瘤细胞。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有严格的适应症,治疗前需完善相关检测。
二、如何将化疗的副反应降到最低?——正确认识和科学应对化疗带来的不良反应
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有效手段,但在治疗期间也伴随着一些毒副反应,希望患者能从以下两方面认识和应对化疗带来的不良反应,达到既需要治病,又可以将不良反应降低最低的目的,使这个治疗过程不在那么痛苦和紧张。
(一)正确认识化疗带来的不良反应
化疗副反应很多,是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出现?是不是副反应越大,疗效越好?这些认知都是错误的、片面的。
1.化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有很大的差异,主要和化疗药物的种类、剂量、化疗的周期数有关,也与个体本身素质有关。
2.毒副反应出现是正常的,不需要过分恐惧。如果治疗期间出现了,需及时做好应对方案。
3.大部分的化疗不良反应是可逆的,在化疗结束之后就是消失,有些化疗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也是可以提前预防的。提前了解,往往就不会那么紧张恐惧了。
(二)科学应对化疗带来的不良反应
1.血液毒性——骨髓抑制 主要表现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减少。按WHO毒性评定标准,化疗药物的骨髓抑制程度按照下表进行分级分度,根据WHO标准分为0-4级,0级为正常,无不良反应,4级最重,为重度不良反应,会危及生命。
(1).化疗药物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会使成熟的中性粒细胞凋亡后得不到及时更新,导致循环中的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白细胞减少会导致机体的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感染出现发热、疲乏的症状。
▶️应对方法:
A.化疗期间,每周复查血常规;
B. 若白细胞<2×109/L,或中性粒细胞<1×109/L,考虑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连续应用3-5天后复查血常规,根据结果决定是否继续应用,如果期间口服化疗药物,需暂停;
C.对于伴有发热者,需使用抗身素,注意保暖,带口罩,避免感染。
(2).化疗药物抑制骨髓的造血功能,对巨核系细胞的抑制作用进而导致的血小板生成不足和血小板过度破坏,使得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值。血小板减少,可引起人体皮肤和黏膜出血,身体出现不明原因的淤青,当血小板<20×109/L时还会出现自发性出血的风险等。
▶️应对方法:
A.化疗后要定期监测血常规;
B. 当血小板<10×109/L时,输注血小板;当血小板<75×109/L时,给以促血小板生长因子(TPO)。
(3).化疗药物抑制骨髓引起的贫血,称为化疗性贫血,携氧能力降低,患者会出现头晕、乏力、心悸等。
▶️应对方法:
A.化疗后要定期监测血常规;
B.使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血红蛋白<60-70g/L时可考虑给予输注浓缩红细胞。
2.肝肾功能损坏 绝大多数化疗药物在肝脏内代谢,经肾脏排出。肝毒性具体表现为转氨酶升高、胆红素升高。肾毒性具体表现为肌酐升高,蛋白尿、血尿等。
▶️应对方法:化疗后要定期监测肝功能、肾功能,必要时给予保肝药物如还原型谷胱甘肽等。
化疗期间可以多饮水,加速药物的代谢,避免对肾脏的损伤。下次化疗前仍需复查肝肾功能,待恢复正常时,可行化疗。
3.胃肠道毒性反应 化疗药物伤及胃肠道细胞时,容易引起恶心、呕吐、腹泻、便秘、食欲下降等。
▶️应对方法:
恶心、呕吐:清淡饮食,配合使用止吐药物,严重时需就医,给予静脉补液治疗。
腹泻:每天大于三次,需要服用止泻药物,如蒙脱石散、调节肠道菌群的药物。
便秘:可以口服杜密克、乳果糖等,肛入开塞露或甘油灌肠剂。饮食方面增加粗粮及蔬菜,高纤维饮食。
4.神经毒性——外周神经毒性反应:化疗药物引起的神经毒性根据发生部位可以分为中枢神经毒性和周围神经毒性。通常大部分病人所感受到的手脚麻木就是化疗药物所导致外周神经毒性中的一种。
临床上可能导致神经毒性的常见药物包括奥沙利铂、顺铂、紫杉醇等。化疗所致的外周神经毒性反应主要表现为感觉神经受损,包括手脚双侧对称性麻木、感觉迟钝、刺痛、痛觉过敏,遇冷加重。
▶️应对方法:
缓解:大部分的神经毒性为轻中度,多数在停药后数月或数年能自行缓解。若症状严重,可以调整化疗药物剂量,同时给予营养神经的药物。
预防:最主要的是保暖,不要用冷水洗手,不直接接触门把手、水龙头开关等。
5.手足综合征(Hand-foot syndrome,HFS):又称为掌趾感觉丧失性红斑(palmar-plantar erythrodysesthesia syndrome,PPES),是一种由化疗药物如卡培他滨(希罗达)、紫杉醇等剂量积累引起的皮肤毒性反应。主要表现手掌-足底为主的四肢未端红斑和感觉异常,如麻木、疼痛,局部皮肤红斑性肿胀、溃疡,指(趾)甲颜色发黑、脱落。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NCI分级(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标准)
1级:手和/或足的麻木、感觉迟钝/感觉异常、麻刺感、红斑和/或不影响正常活动的不适。
2级:手和/或足的疼痛性红斑和肿胀和/或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的不适。
3级:手和或足湿性脱屑、溃疡、水疱或严重的疼痛和/或使患者不能工作或进行日常活动的严重不适。
▶️应对方法:
日常生活、穿衣方面:避免直接接触过冷过凉的物体,端热汤热水时,需带手套;温水洗手、洗脚;冬天时带手套触门把手等:穿宽松的袜子、鞋子、手套,避免局部摩擦,避免进行较重的体力活动和剧烈活动。
饮食方面:清淡饮食,避免辛辣食物。
外出方面:涂抹防晒霜,避免直接暴晒皮肤。
对于2、3级手足综合征患者,还需要调整化疗用量。
6.脱发:人体毛囊细胞属于增殖旺盛的细胞,化疗药物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对于毛囊细胞也有抑制作用,表现为脱发。包括人体其他部位的体毛,都会脱落。通常都是在化疗2周之后,患者头发开始脱落,在1-2个月时脱发症状加重。
脱发往往是暂时的,等到所有化疗结束后,通常会长出新的头发,且比原来的更黑更密。
▶️应对方法:化疗期间使用冰帽、温和的洗发液,可以减缓脱发,建议在化疗期间可以佩戴假发或帽子外出。
首乌、灵芝、黄芪等中药可能会对生发有帮助,在恢复期可选择使用。
了解更多肿瘤相关健康知识→敬请关注周医生
文章 肠梗阻知多少?看完你就懂了(二)
周传永
主治医师
北京肿瘤医院
文章 “腹水”难收?恶性腹水的治疗
周传永
主治医师
北京肿瘤医院
文章 “腹水”难收?恶性腹水的治疗
周传永
主治医师
北京肿瘤医院
文章 肠梗阻是啥病?看完你就懂了
周传永
主治医师
北京肿瘤医院
文章 数字告诉你,胃癌的发病率有多高?
周传永
主治医师
北京肿瘤医院
文章 胃印戒细胞癌严重吗?
周传永
主治医师
北京肿瘤医院
文章 出现便血怎么识别是不是得直肠癌啦?
周传永
主治医师
北京肿瘤医院
文章 结肠癌病理单上的T3就是等于三期吗?
周传永
主治医师
北京肿瘤医院
文章 痔疮会变成直肠癌?——恐惧紧张往往源于误解
周传永
主治医师
北京肿瘤医院
文章 痔疮便血的特点都有哪些?
周传永
主治医师
北京肿瘤医院
患者询问关于胃蛋白酶低的情况,已预约胃镜检查,想了解可能患的疾病。患者男性58岁
就诊科室:肿瘤外科
总交流次数:29
周传永
主治医师
北京肿瘤医院
52岁女性在子宫肌瘤微创手术中发现阑尾异常,已切除,现仍住院,询问腹腔内其他情况和恢复注意事项。患者女性33岁
就诊科室:肿瘤外科
总交流次数:20
周传永
主治医师
北京肿瘤医院
我父亲胃癌化疗4次后,肿瘤标志物上升,主治医生怀疑耐药,想了解二线治疗方案和是否需要基因检测。患者男性70岁
就诊科室:肿瘤外科
总交流次数:50
周传永
主治医师
北京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