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发现结肠息肉,应该怎么办?听听医生的建议……
体检发现结肠息肉,应该怎么办?听听医生的建议……
刘揆亮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消化内科
近些年来,随着大家健康意识的普遍提高,越来越多的朋友会主动进行肠镜检查。
肠镜检查结束后,拿到报告单,很多时候都会看到 结肠息肉的诊断。
有些人可能会因此紧张万分:“这个息肉,是癌吗?要不要开刀?”
也有些人可能会不屑一顾:“不就是个息肉吗,我也没有不舒服,不用理就好了”
其实,两种态度均不可取。
对于结肠息肉,既不应该过度紧张,也不应该置之不理,战略上轻视,战术上重视,这才是对待各种疾病的正确态度。
下面我们就来说说为什么。
01
结肠息肉是什么?
要不要治?
广义上:结肠息肉指的是肠腔表面的各种隆起
狭义上:黏膜浅层来源的病变可称之为结肠息肉
绝大多数息肉都是良性的,只有一小部分息肉,我们称之为“恶性息肉”,其实是披着“息肉”外衣的癌。
☞肠息肉常见的类型有三种:腺瘤性、增生性、炎性。
腺瘤性息肉:90%以上的结肠癌由此发展而来,必须处理。
腺瘤性息肉是不折不扣的癌前病变,如果不进行处理,基本都会在一定时间之后发生癌变,成为结肠癌。
增生性息肉:癌变概率较低,是否处理需要看具体类型。
炎性息肉:一般不会癌变,明确病理后,可以不处理。
02
结肠息肉怎么治?
要不要开刀?
结肠息肉,尤其是癌变率比较高的腺瘤性息肉,虽然不是癌,却是会恶变的良性肿瘤。
但是,目前无论西医还是中医,都没有有效药物。及时切除病变,是唯一的方法。
说起切除,一般人的印象就是外科切除,开膛破肚。但现在的微创外科,大多已经微创化,在腹腔镜下手术,并不需要开大刀。
而肠息肉切除,大部分情况下,甚至连腹腔镜都不需要出马。
传统上问诊开药的内科医生,操起肠镜来,也成了大半个“外科医生”。大部分肠息肉,在肠镜下就能完全切除,达到与腹腔镜手术或开大刀相同的效果,而不会造成手术的创伤。
03
发现结直肠息肉以后
如何进行切除?
具体选择哪种方法,要根据息肉的 性质、大小、部位来判断:
◎小的增生性息肉:APC灼烧
相对方便,但不能取得病理。
◎5mm以下的息肉:活检钳钳除
非常安全,且可进行病理评价,但存在钳除不彻底的可能性。
◎5mm以上的息肉:圈套器息肉电切术&粘膜切除术(EMR)
大多数病变能完整切除,切除相对干净,也可进行完整病理评价,但因热损失,有可能有迟发(术后)穿孔或者出血的风险,虽可通过组织夹封闭创面来规避风险,但一般需要住院观察1-3天,渡过术后危险期。
◎较大或者怀疑癌变的病变:粘膜下剥离术(ESD)
做为内镜下早期癌的治疗方法,需要按照中等手术去对待和准备。
近年来新出现的 冷圈套切除术,和上面提到的几种方法不太一样。
虽然同样是用圈套器 圈套息肉,进行 机械性的勒除,和传统的 热圈套法不同的是,“冷圈套”法不需要通电,所以不存在电损伤,术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也比较低。
如果在无痛内镜检查中发现息肉,在符合适应症的范围内,进行冷切除, 术后通常不需要住院观察。
这种方法尤其适合在门诊检查中进行,检查中发现问题后,可以减少再次行肠道准备及内镜治疗的困扰。
*按照日本内镜学会的指南,5-10mm的息肉可以首先考虑冷切除,简便安全。
04
息肉切除以后
会不会没完没了,以后老得切?
切除息肉本身不会造成息肉频繁复发,现在结肠息肉发病率增加与很多因素有关,包括:
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西方化饮食、缺乏运动、肠镜普查意识增强(在检查中发现了问题)等等。
一些人可能存在一些遗传性改变或易感体质,造成肠道这一“土壤”不佳,总是“杂草”丛生,那么,谨慎对待,勤于“除草”,是最理想的方法。
一般来说,大多数息肉切掉以后,不会在原位置复发,然而,肠道当中其他位置,仍然有可能再次长出息肉。
因此, 定期复查也非常重要。
图片
05
肚子不舒服
切完息肉就会好吗?
很遗憾,答案是不一定。
那为什么还要切呢?
切除肠息肉,是为了将肠癌扼杀于摇篮之中,然而,绝大多数的息肉,不会引起任何症状。大便不好、肚子不舒服,这些大多不是肠息肉本身引起的。
当然,有些息肉会引起腹泻、便血、肿瘤标志物升高。切除以后,症状大多会缓解。
总之
肠息肉虽然不是什么大问题
但不管的话也会变成大病
发现肠息肉以后
不给他们长大的机会
才是预防结肠癌最重要的手段